截至5月6日,《北京青年报》的青睐讲座已经举办了36期。第36期,“青睐”迎来了第一位“回头客”嘉宾——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刘阳。
上一次刘阳关于圆明园的讲座让读者大涨“姿势”,回味良久,读者屡屡呼吁“请他再来聊聊”。于是,百忙之中,刘阳带着他的“私藏”再次做客“青睐”。这次刘阳与大家分享的是他搜集到的一批珍贵罕见的老照片,这些照片大部分是由当时著名的西方摄影师所拍摄,展现了十九世纪时的真实北京。清末的帝都是像影视剧里描述的那样吗?英法联军究竟对圆明园做了怎样的罪孽行为?就在刘阳近三个小时“有图有真相”的“语速快信息量大”的高密集讲述中,近百位读者与他一起穿越。
北京的第一张照片和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的时间是完全同步的
今天我主要讲的是19世纪的北京影像。现在关于相机的准确发明时间是有争议的,但基本上是在19世纪30年代前后。相机发明后不久,技术就带到了中国。但是,当时主要是一些洋人在东南沿海地区拍照片,像澳门和广东一些区域,到北京拍照要晚近20年。北京的第一张照片是英法联军的随军记者跟着枪炮到北京拍摄的,所以北京的第一张照片和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的时间是完全同步的。
第一个拍摄北京的是菲利斯·比托,比托这两年在国际上名气很大,他当时是英国雇的一个摄影师,1858年印度暴乱的时候就帮英国记录了很多战争照片。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相机来记录战争的国家,比中国早近一百年。比托就受雇于英法联军,随着英法联军进入北京,他除了记录英法联军的一些战绩以外,没事的时候,也拍了很多风光照片。
比托在英法联军烧完三山五园之后就离开了中国,去了日本,但日本横滨的一场大火,把他一生拍摄的照片基本都烧毁了,早期的一些记录都没有了。关于他到底拍了多少照片,都拍摄了什么东西,现在是一个很大的谜,就目前所知,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原版比托的摄影集内容都差不多。
比托的路线是可以根据他的照片连下来的,但是现在中间有所缺失,就像颐和园中只有一些普通建筑的照片,而最重要的佛香阁却没有,这不符合常理。
比托拍摄的北京境内的第一张照片是1860年9月21日,当时是在八里桥,因为即将举行一场战争,决定英法联军和大清的命运。9月22日,战争正式打响,这也就是当时八里桥之战的照片,最后以清军失败告终。
在八里桥之后,他又拍摄了通州的燃灯塔,算是通县最早的一张照片。比托从八里桥进入北京,北京城墙的第一张照片,是他拍的北京城的东北角楼,当时保存得比较完好,现在已经无存,这也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张全景照片。
1860年10月,比托随着英法联军来到了三山五园,到了当时的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拍到了清漪园的文昌阁。文昌阁位于昆明湖边,后来被慈禧重修,但因为没有钱,就把三层修成两层,气势上,建筑格局比之前差距很大。比托在清漪园共拍了4张照片,其中包括昙花阁,曾经是万寿山第二高建筑,在乾隆时期,是仅次于佛香阁的建筑,现在已经完全无存了。比托又来到后山拍到了当时的琉璃塔,通过照片可以看出来当时保存得十分完好,说明还没有被毁。后山不是很好走,比托费了很大劲去,却只拍了一张照片,人们认为不合情理,所以应该是有不少照片毁于横滨的大火,或丢失,或被私人收藏。
一切平息之后,恭亲王邀请当时英法联军的高级军官以及随军牧师参观北京城,所以比托也随着进入北京城拍照,到了午门。根据当时留下的日记,他们已经到了皇宫的大门,但是没有被允许进去,这是午门的照片,也是故宫最早的一张照片,是19世纪故宫唯一一张照片,下一张照片是在1900年,从1860年到1900年期间,都没有发现故宫照片。
比托当时受邀参观北京城,在王府井附近的东四大街,拍下了很珍贵的北京最早的街巷照片,对于现在研究北京的招幌、店铺和建筑格局有很好帮助。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随着《北京条约》的签订,洋人逐渐进入北京,中国人开始逐渐接受西方,到了民国时期就完全颠覆了清朝商铺的样子。
比托也给当时的名人拍了照片,像英国将领格兰特和额尔金。他还给恭亲王拍了一张照片,也是第一次有中国的高级官员被记录下来,当时恭亲王没见过相机,拍照时很紧张,后来,恭亲王成了一个摄影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