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环节
问题一:很感谢演员的付出,我觉得剧本非常好。我想问导演的是,是否考虑过看过和没看过《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的两种观众,对于剧的理解会不会有所不同?
陈洁(国家一级导演,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英美艺术学院戏剧与电影专业博士毕业,旅英十余年。主要舞台剧导演作品:《浮士德》片段、《看门人》、《有一种毒药》)、《怀疑》):对看过《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的观众来说,理解这个剧会好很多很多,实际上读名著在国外非常普遍,所以作者在写这个剧的时候不会有这样的担忧,但是在中国,可能会有很多人没有机会去读,或者是很早之前读过忘记了,这也是一种遗憾。
郭启宏:我替你补充一句,没看过《安娜·卡列尼娜》的人,回去之后应该好好地读一读,我们应该向上高攀,而不是文学作品向你低就。
问题二: 这部戏的舞台布景,演员着装都很好,让我对于国产话剧有了更多的信心,我想请问陈洁导演,您在导演的过程中是否想过“本土化”的问题?
陈洁:一个外国戏剧呈现到舞台上的时候,会经过若干道“本土化”,第一道就是翻译,从外文到中文已经本土化了,第二道就是制作的过程中,选择了和我们观众接近的音乐,比如说这个戏为什么不用原生态的古巴音乐呢?我觉得如果是完全原生态的古巴音乐,观众是不能欣赏的,所以这次的音乐是采取古巴的一些和声组成,让大家能更好地欣赏,包括我们的服装、造型,都是如此。我认为在呈现外国戏剧的时候主要是抓住灵魂,就是这部戏的精神。
问题三:我是一名大四的学生,看完这个戏后非常感动,我想问一下我们的“反派”切齐的扮演者,他在剧中非常焦虑,感觉已经落后于时代,想通过机器来使工厂得到更好的发展,您是如何理解这个人物的心理的?
李大光(饰切齐,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要话剧作品有《名优之死》《卖花女》《大雪地》《天边有一簇圣火》等):切齐这个人物争议很大,他是一个挫败者,感情方面,他妻子和别人私奔了,生活中,他又很偏执,不招人喜欢,我在扮演中一直寻找他的这种偏执,他的许多观念、想法得不到周围人支持而无法施展,这是一种双重性的矛盾,我觉得这个人物很有深度,对于玛莉拉的侵犯,对他是一种发泄也是一个途径,从最弱小的下手,寻求慰藉。
问题四:季小军老师扮演的朗读人声音非常吸引我,请问您作为主持人,演话剧是什么感受?
季小军:(饰朗读人胡安,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资深双语主持人,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这是我第一部话剧,我是战战兢兢地完成的,希望表演可以合格。剧组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一个人都给我很宝贵的建议。对于剧中我扮演的朗读人的理解,我有一点小感悟,他给这个群体带来了《安娜·卡列尼娜》这个小说世界,也代表了外来文化,但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一个传统,朗读人起源是印第安人,朗读人代表的是一种古老传统,朗读人在,机器文明就进不来,只有干掉朗读人,才能迎来机器文明,才能让卷烟厂更好地发展,这就是机器文明和传统文明的一个冲撞。
问题五:请问杨青老师喜欢演话剧还是影视剧?
杨青(饰奥菲莉亚,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奖、中国话剧研究会金狮奖、文化部优秀表演奖。主要话剧作品有《高加索灰阑记》《屋外有花园》《哥本哈根》等;主要电视剧作品有《渴望》《相思树》《一仆二主》《抹布女也有春天》《小爸爸》《新水浒传》等):季老师演戏渐入佳境,让我们都有点怵他了,他跨界成功了。我一直以我在舞台上的演出引以为豪,在《渴望》之后,我十年没有接戏,我不愿意把自己的形象固定,所以放下了影视作品。现在来说,舞台是我的生命,影视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创作平台,作为一个演员,不管是中国戏还是外国戏,都是描写人的,我觉得只要把人的灵魂抓住,就是人们所喜欢的,如果这个演员是这样塑造的,那就是成功的。
问题六:这个故事对当代观众有什么启示?在一些戏剧技巧上,哪些是咱们国产话剧该学习的?
陈洁:我们试图想让大家感受一下文学给普通人带来的影响,这个工厂的工人是最普通的人了,但是一部小说给他们的影响,大家在剧中都看到了:孔琪塔通过文学找回了自己的爱情,老两口通过对于书中角色的喜爱,修复了关系。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我们人类的发展是以美好的东西消亡为代价的,席卷而来的工业文明和快生活,把我们美好的东西一点点淹没了,这是很悲哀的。至于国产话剧该学习什么,可能两位专家比我更适合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七:我认为结尾还不够悲剧化,我不知道导演是否认同我的理解?
陈洁:作者在结尾设置了一个新的朗读者,这是他的一个情怀。这个戏剧有着非常抒情的一面,很诗化,作者是一个诗人,这部戏有一点像契诃夫的《樱桃园》。我觉得是否是悲剧结尾,这是观众决定的,有人看了之后觉得挺高兴,因为他们觉得新的朗读者又来了,有的观众就觉得很难过,结局的悲剧性因人而异。
整理/本报记者/张嘉 实习记者/刘宗蕊
摄影/本报记者/王晓溪
我们还将继续
“青睐”讲座回顾
四月十六 日,毕淑敏谈书和旅行
四月二十七日,好人于是之,中国最像契诃夫的人
四月二十八日,九十蓝天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