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博物馆与电影间有无数共通的可能

2017-03-18 11:01 文汇报

来源标题:博物馆与电影间,有无数共通的可能

近年来,博物馆电影在世界影坛有一种流行的趋势———并不是指BBC拍的那类以公共教育为主要目的的电视纪录片,而是博物馆大电影。它们往往由某个视角切入,强调博物馆的诸多功能中的某一个面向:如美国纪录片名导怀斯曼长达三小时的《国家美术馆》关注艺术品本身;《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聚焦博物馆内部的工作机制;奥地利电影《伟大的博物馆》则从艺术史的角度切入;而在《没有人的文明》一片中,颓败的博物馆成为了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的隐喻。

镜头里的博物馆,是人类审视自身历史与文化的场域

一镜到底的长片《俄罗斯方舟》全部发生在圣彼得堡的冬宫里,几乎如同一堂俄国历史及艺术课。而在2015年的新片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中,主创将二战时德军占领的历史档案画面与搬演的虚构剧情熔于一炉,极具思辨色彩地反思了欧洲文化及历史的各个层面。在这样的电影里,博物馆成了人类审视自身历史与文化的场域。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的故事发生在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当时卢浮宫已经能感受到战争的威胁,国家博物馆艺术署署长雅克·若亚,也是这部电影的主角,开始组织将卢浮宫的重要藏品———油画和雕塑———装进木箱,分散运往法国各个不同的教堂和城堡的地下室。而电影的另一位主角是德国军官弗朗茨·沃夫-梅特涅。弗朗茨是学艺术史的,他在德国莱茵河地区从事过艺术品的保护工作。虽然他在保护卢浮宫的过程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历史书的记载中,这一段往往资料阙如。而正是在这历史的空白处,虚构展开了。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的核心主题是20世纪的人类命运。电影贯穿着对艺术的思考。电影中拿破仑的幽灵不断说着“是我”的时候,其实包含了很多层面的意思:不但指画面上的那个人是他自己,还包括了卢浮宫里的很多藏品,其实都是他的战利品。电影也探讨了“如何作出价值判断”。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博物馆,而是人类储存自己的记忆、检视自我的场所。

影片最出彩之处,在于它使用了极其风格化的方式来表现主题。首先,它是由一个画外音组成的片子,除了那些搬演的段落外,叙事者或者导演不断通过画外音来呈现自 己的思考。它具有一种散文式的结构。电影的各段落之间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而是根据思维的流动、主题的线索来安排素材的。电影双线叙事的结构,也使船长的故事成为博物馆故事的一种隐喻,诺亚方舟般的船可以令观众更好理解博物馆拯救记忆的功能。

责任编辑:徐鑫鑫(QF0014)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