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不同功能,决定了它们不同的出现方式
博物馆在怎样的语境下、以怎样的方式出现在电影中———博物馆电影的创作者们正是通过这一点来强调博物馆功能或本质的某个面向。
收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艺术品及文物,自然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因此博物馆常常是悬疑及惊悚类电影的发生地。这类电影的主线通常是盗贼巧妙地绕过安保系统 (这些桥段在专业人士看来往往幼稚可笑)在博物馆内窃取名画:《达芬奇密码》《偷天游戏》等便属此列。
博物馆也提供教育、学习和娱乐之功能,以此为切入点的电影常以青少年为目标受众,故事多具有幻想色彩,比如《博物馆奇妙夜》。自然博物馆则容易令人联想到岁月更迭或生与死之哲学大命题,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的《寒枝雀静》便由自然博物馆里一只坐在树枝上思考存在的鸽子为起点,引发对于“身为人类意味着什么”的思考。
让吕克·戈达尔的《法外之徒》里,奥迪尔、阿瑟和弗朗兹携手跑步穿过(参观)卢浮宫的段落,或许是所有电影里的博物馆桥段中最著名的。这一幕场景酷似另一位新浪潮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在《祖与占》里三位少年在圣贝内泽断桥上的赛跑,同样表现青春生命之欢愉;但换到卢浮宫里,就有了恶作剧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一边飞速奔跑还一边扭头观看周围的油画及雕塑,按评论家布莱恩·弗雷泽的说法,暗喻着“使文化沦为了消费主义的最基本形式”。
在伍迪·艾伦的名作《曼哈顿》里,对博物馆里当代艺术作品的不同看法成了塑造人物性格及戏剧冲突的手段。当艾萨克表达了对卡斯特里画廊中摄影作品的热爱时,玛丽却不同意,“真的吗?我倒觉得模仿的痕迹很重。在我看来,简直就像是黛安娜·阿伯丝拍的,但没有那种才气。”纽约知识分子之间的尴尬,就此变得生动而具体。
有趣的是,有时电影里也会出现电影博物馆。意大利电影《午夜之后狂恋》中,建造在都灵地标、安东内利尖塔内部的都灵国家电影博物馆成了几个年轻人的逃离现实的庇护所。这颇具元叙事意味的安排仿佛道出了博物馆与电影间共通的可能,尤其考虑到 VR技术的突飞猛进,或许在不远的将来,看电影与逛博物馆会变得没有什么不同。(作者为文化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