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抢救文化老人的遗稿,急!(4)

2017-03-07 08:59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抢救文化老人的遗稿,急!

记者手记

大家手稿不可再生

不能变成一笔糊涂账

文化大家留存的手稿、信札、藏书等,对于研究其生平、学术思想、为人治学、艺术造诣等方面,都有极珍贵的文献价值,这一点不言而喻。

但事实是,不少大家生前年事已高,精力有限,而身边往往都缺乏助手、帮手,很多手稿、藏书、信札就胡乱塞到床底下、柜子里、纸箱里,根本无暇顾及。何况有的大家突然离去,其生前只求清净独立工作,对身后事没有交代,其留下的手稿身藏何处,数量多少,就如同谜团一样,难以破解。

不仅如此,一些单位对于名家手稿、信札、藏品管理不善,造成一些手稿、信札流失,让其在民间交易市场异常活跃。编辑部、出版社有严格的编辑流程等各类制度,但对作者手稿不仅不退还,而且一直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多年前的“宽松”,如今却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这对大家手稿的整体保护、研究也带来了巨大损失。

面对这些现象,周伦玲提出了建议,她认为对于有成就的老学者,尤其是那些纯学者,国家应多给予关注,生前应配备助手或学生,身后应对其著作抓紧整理。窦忠如也呼吁,为已退休的大家配备助手要形成机制、要成为标配。此外,严格的手稿管理制度也要成为一些单位、机构的标配。

文化大家离去后,其老家政府、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等都会纷至沓来,提出收藏手稿、信札的种种要求,有的家属往往顾及各方,但手稿也就散落四处,变得“支离破碎”。其实,家属如果能选择档案馆、图书馆等可靠机构进行整体性捐赠,不失为上乘之举,这对大家的全面研究将是极大的利好。如同当过十多年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长的霍有光所言,“只有国家能够保留,其他任何人都保留不了。”但不可忽视的是,国内目前还缺乏成熟的名人手稿、收藏捐赠机制,家属捐赠是否适当给予经济补偿、奖励等,尚缺乏细化的措施,这也挡住了不少家属的脚步。

但无论怎样,文化大家的手稿、信札将越来越成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其文化价值、文献价值不可估量。保护大家手稿,就是为民族留下时代印记和文化记忆,不能再任其自生自灭了。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路艳霞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