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小津为“阳”清顺为“阴”

2017-03-03 08:42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小津为“阳”清顺为“阴”

关键词:铃木清顺去世

黑泽明声誉如日中天的时候,有人说他的电影是“阳”,小津的电影是“阴”。世易时移,在小津被神话的今日,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说法:小津的电影是“阳”,铃木清顺的电影是“阴”(出自贾木许之口)。“阳”意味着主流的背书和认可,“阴”则表示非主流和不为人知。

然而阴、阳也意味着不同的电影美学和风格,其间并无高下之分。如果小津的电影世界是朗朗乾坤的白日世界,那么铃木清顺的电影世界就是“落花蔽月光”的夜之妖艳世界。如果小津是物哀的,那么铃木清顺就是无常的,而我们知道,物哀和无常正是构成日本传统审美的两个重要元素。

铃木清顺于1923年出生于东京日本桥的一家吴服店。出身町家的他年少时浸淫于本所一带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里,是不折不扣的江户子。洒脱、不拘小节、人情味、率性、诙谐、对古典艺能的爱好,这些江户子气质也体现在铃木身上。他后来在自传中坦言一生痴迷江户文化,一直坚持“明治维新葬送了江户文化”的观点,对上野公园里竖着西乡隆盛的铜像难以接受,他说:“我要是做了东京都知事……会建一心太助或葛饰北斋的铜像。”他对传统艺能——能、歌舞伎、文乐、浮世绘等津津乐道,也喜爱日本文学,且天赋出众,他的长期搭档木村威夫证实,铃木小时候擅长作俳句和写诗,获奖无数。对传统艺能的痴迷为他日后拍出超前于时代的前卫作品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灵感,对色彩、构图和舞台化的卓绝追求,也构成了清顺美学的核心。

铃木清顺读高中时受当时军国主义强身健体的教育的影响,参加了柔道部的训练,同寝室的同学向他推荐了一本北一辉的《中国革命外史》,这位右翼思想家借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来宣扬法西斯革命以纯洁日本的思想,受到农民出身的下层军人的信奉,对年轻的他也有所触动。他后来将这段经历融入了杰作《暴力挽歌》中,不过加入了他对军国主义的反思。

1944年,清顺以陆军二等兵的身份入伍,在随部队从菲律宾转移到台湾的途中,他所坐的运输艇受美机袭击,他被从船上抛到海中。他漂在海上,远远看到甲板上如蝼蚁般垂死挣扎的士兵时,竟笑了出来。被救起后,他与其余12位士兵驻扎于偏远山脚下的一个机场。场所的封闭和性苦闷给士兵的心理带来严重影响,为避免他们反抗,军方除供给食物、衣服等日常所需外,还“从战略需要考虑”给他们送来了三位军妓。清顺一段时间内陷入了对女人与酒精的追逐中,战争的荒诞无稽、暴力和性,以及一种无常感,是始终贯穿于他作品的元素。

战后,他考大学落榜,在镰仓学院电影系读了一段时间,适逢松竹招考副导演,在1500名考生中,他名列23,同期录用的还有中平康。清顺担任过名导涩谷实、中村登和岩间鹤夫的助理导演,积累了拍摄电影的技艺。1954年,老牌电影公司日活重启电影制作,大胆起用新人担纲创作,一时间,日活青春片和无国界时装动作片大受欢迎。在松竹无出头之日的清顺和中平康及他日后的老搭档木村威夫跳槽到了日活。中平康以《疯狂的果实》及《太阳的季节》等开启了风靡一时的“太阳族”电影风潮,一时间名满天下,而此时的清顺还在日活苦苦挣扎,制作的一直是低成本的B级片。

清顺在日活拍到第八部《暗黑街的美女》,才开始显露才华并渐入佳境。日活时期对于铃木清顺的创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今日回顾他的一系列杰作,除“大正浪漫三部曲”完成于后期外,影史排名最高的《暴力挽歌》,最受推崇的《杀手的烙印》和《东京流浪者》等,均完成于日活时期。日活时期,也是“清顺美学”的发轫和成熟期。清顺美学的形成,离不开美术木村威夫的合作。可以说没有木村,就没有清顺美学。清顺和木村的合作始于《恶太郎》,从《关东无宿》起,木村的美术便成清顺美学的重要灵感来源。在《关东无宿》、《刺青一代》、《花与怒涛》三部任侠片中,清顺美学为传统的任侠片注入了独特的形式美。《刺青一代》体现出清顺美学的最大特色,那就是对色彩和美术的大胆利用:鲜明的单色大色块构图和舞台化的空间设置,营造出歌舞伎空间的华丽美感。《花与怒涛》更进一步,有论者认为,舞台化的美术更成为支撑叙事、传达内涵的骨骼,木村威夫将富于大正色彩的庭园建筑、纸拉门的房间化身为歌舞伎的舞台,使用平面风格、图案艳丽的道具为背景,由此构建出一个超现实的黑帮世界。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