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找到史家的恰当位置(2)

2017-01-06 08:00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找到史家的恰当位置

孔庙空间,如何生长与挫败

带着史华慈的临别赠言,黄进兴回台任教。其实,早在他赴美留学时,便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去的。在台大读书时,黄进兴完成的硕士论文是《历史主义:一个史学传统及其观念的形成》,即对于“历史主义”这一西方史学传统中的核心范畴进行的观念史研究。据他回忆,在台湾“其时以西洋思想史作为论文题目,较为罕见”。(《〈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序》)由此可见他的西学兴趣之浓厚。而他选择赴美留学,也正与其希望一探西学之究竟的心情有关。在美期间,通过了解西方学术内部各派的彼此攻错,黄进兴逐渐意识到了当时大行其道的“方法论热”其实存在不小的局限与偏颇。而史华慈的赠言,更启示他开始关注中西史学能否在实践中会通的问题。

在此后的学术生涯中,黄进兴一方面继续追踪当代史学的发展,并且及时做出总结与检讨,另一方面则集中精力进行了孔庙研究。关于前者,他先后有《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与《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等专书问世;而后者,则是奠定了他在学界地位的三部力作——《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圣贤与圣徒:历史与宗教论文集》与《皇帝、儒生与孔庙》。

黄进兴与孔庙结缘的故事,早已成为了一段学界佳话。1981年,家人给回台休假的黄进兴介绍了一位女友。两人初次约会,他便带对方去了孔庙参观。在服务部,为了“打肿脸充胖子”,他买下了一部定价不菲的《文庙祀典考》。结果,两人的关系未能继续发展,孔庙却成为了他念兹在兹的关注对象。

黄进兴的孔庙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他的主要工作是清理了在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孔庙祭祀制度,讨论了历代儒生集团与统治集团在这一空间中展开的较量与合作。在某种程度上,黄进兴这一时期的研究是其博士论文思路的延伸。在博士论文的最后一章《拥有圣君的代价:康熙皇帝统治下政治机构对道统的同化》中,黄进兴已经触及了清代儒学与皇权的关系问题。

而将这一议题与孔庙这一空间结合后,展开得也就更为透辟与充分。在此基础上,他将话题进一步向前推进,深入到了对于儒教本身的考察中去。在他看来,自晚清以来聚讼百年的关于儒教是否为宗教的讨论,都忽略了一大关节,即以往的论争大都是在“民间宗教”、“民俗信仰”与“原始宗教”等层面上展开的,对于“国家宗教”的认识程度十分不够。而孔庙的意义正在于其彰显了一种“国家宗教”的性格。黄进兴就上述话题做出的具体论述,便是他的《优入圣域》一书。

在完成《优入圣域》后,黄进兴的孔庙研究旋即转入了第二阶段,因为他发现此前自己“对统治者和士人阶层争相宰制孔庙礼仪虽略有陈述,但着眼点仅限于高层政治和精英文化,对地方上的个别情况反少留意;特别是对作为儒教圣域的孔庙,其社会、宗教的实践竟毫无措辞,这不得不谓是一项缺失”。(《比较宗教与宗教概念——〈圣贤与圣徒〉序》)于是,他引入了“比较宗教”的视野,具体考察了“作为宗教的儒教”在孔庙这一空间中如何生长与挫败。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这一部分研究中,具有显著的理论关怀。

黄进兴认为:“在帝制中国,孔庙祭典概由人君与士人统治阶层所垄断。它不但为官方所主导,并且展现‘公共宗教’的特质。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缘浸淫于西式‘私人宗教’的范式,反而习焉不察,无从捉摸其独特的宗教性格,从而判定儒教非为宗教。”他自谓其研究是“针对此一盲点”,力图“发掘历史的原貌,进而厘清传统中国信仰的多元面相”。(《〈优入圣域〉新版序》)而这便是其另外两部孔庙研究著作的主要内容。其间中西对话的旨归已经十分明显。至此,黄进兴以其具体的研究实践回应了史华慈当初的殷切期待。而他自己,也经此在历史与理论之间找到了史家应当具有的恰当位置。

晚近的黄进兴一手继续其孔庙研究,一手涉入近代中国“道德意识”的命题。他的新著《从理学到伦理学:清末民初道德意识的转化》已经出版。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又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打开了。

在黄进兴成长的时代,先是经历了台湾学界“理论意识高涨,分析哲学盛行”的风潮,(《〈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序》)后又纵身于美国学界社会科学一家独大的热浪。他一路跟踪,也一路反思,最终在追踪与反思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路径。在生逢一种学术浪潮具有覆盖效应的时代中,能够树立起自家面目,无疑是一种突围,也未尝不是对于一位学者的最大考验与最佳肯定。在这种意义上,他在北大演讲“当代史学的进行式”,既是对于学术史的“回溯”与“预流”,同时也是讲述某种程度上的自己的故事。是故,如此带有深情与温度的演讲,也就格外值得关注。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李浴洋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