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图志】罗焕文:不能让老北京的风筝断了线(2)

2016-11-30 09:2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刻苦创研,妙品横生

罗焕文指着身后的一套实木家具说,“这些都是我自己做的,有一大箱子做活的工具,搬到楼房后有的大工具用不了,我就拿些小的做风筝用。”

会做传统风筝的人少,会做线桄子的更是少之又少。平常老百姓用的线桄子是十字竹的,而罗焕文老师的用料,是他从信托商行和旧货市场上淘来的名贵花梨木、红木家具,回家用刨子一点点挫削出来的,做工非常精细。

“你看这转轮,榫卯结构必须严丝合缝,转起来后,从这一头看另一头,必须完全重合,这样绕线才能不出头,线不跳就规矩了”。

罗焕文老师拿起一个中等尺寸线桄子,上面三根木条的60角度不偏不倚,之间的榫接极其严实。他说,把儿上的铜头也是自己搓出来的,这一个就得需要两个小时,连接的铜板是用地上的台钻、手枪钻打眼,然后磨出来的。

884A2486.jpg-1200

罗焕文自己做的刨子、斧头等工具 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884A2739.jpg-1200

风筝大师罗焕文的家 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单是一个线桄子就如此讲究,风筝主体制作的繁杂和考究更是可想而知了。罗焕文老师笑着说:“我家是车间也是工作室,就是地方太小,好多东西都在箱子里,你们要是喜欢,我一点点拿出来给你们看。”

做风筝主干的首要一步是将想好的构图画在纸上,这需要精细的工笔。然后将画线稿描印到经过胶矾处理的丝绸上,最后涂色。一般,骨架的制作也同时进行,按照底稿的尺寸,将毛竹劈好,折成需要的大小。骨架和布面结合时,打弯儿、定点、绑扎,一点都不能差。“风筝好放不好放,主要在于骨架合理,软硬适中,受风和泄风都得稳定,要不就往下折。”

在罗焕文老师的众多风筝中,有很多创意独特的作品。比如这个锣鼓架,把它挂在大风筝后面,风一吹,风轮打起来,毛竹就是空中的锣鼓师。为了防止磨损,罗焕文老师把横轴的竹子变为硬木的,再放上铜套,就经久耐用了。同样的原理,罗老师又制作了自行车和轮船,在他的手里,地上的交通工具竟然可以在天上行驶了。

884A2615.jpg-1200

罗焕文展示锣鼓架 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884A2766.jpg-1200

  罗焕文展示帆船风筝 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884A2600.jpg-1200

罗焕文展示锦鸡风筝底稿 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作品——送饭儿。顾名思义,当大风筝放的时间长了,就派个小风筝上去送饭。这个小风筝前有个缺口,里面加上闪光的纸屑,线一勒紧,门口紧闭,当它上去遇到大风筝,触碰开关,门口打开,纸屑就掉下来了,有趣又美观。

今鸡年快到了,他正在设计一个锦鸡的风筝,他在布面中间放上剪纸,旁边画上寿桃、佛手、石榴,寓意“福寿三多”。这也正是风筝的传统,所画之物都是如莲花、荷花、牡丹等象征圣洁富贵的祥物。

责任编辑:张露汀(QC0001)   作者: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