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火车》是安徽省泗州戏剧院继《一罐黄金》成功首演后抓原创、抓现代戏,紧跟时代,以人民为中心而创演的又一部泗州戏现代戏。2016年9月,该剧代表安徽省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两年的创作历程,体会多多,谈一点自己的切身感受。
《绿皮火车》必须是戏曲的
《绿皮火车》是原创的现代泗州戏,剧情所要表现的是一群农民工追梦的心路历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主旋律的作品。现代戏、主旋律,怎样做到好看、群众认同、领导满意,路有千万条,但是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不能动摇,那就是必须是泗州戏的、戏曲的。
所谓戏曲的,换句话来表述就是程式化的。戏曲的灵魂就是程式化。结合《绿皮火车》的实际运作,就是让人们看到《绿皮火车》这个现代戏既有程式化也有现代化,要让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
就戏曲中的程式本身来说,它具有简练、准确、鲜明、强烈的节奏感和形式美的优点。它不是照抄生活的原状,而是通过精选和装饰,使生活的自然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因此,它比生活的自然形态更富表现力和形式美。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戏曲的程式化不是一些年轻人揶揄、嘲讽的那样是“老艺人的玩意”,戏曲的程式化是艺术、科学。它与现实生活是唯物的辩证关系,也不能说程式是一种死而不变的模式,更不能说戏曲的程式化只能在传统戏中得到复活,只能在古装戏里才会如鱼得水。
保证泗州戏《绿皮火车》是原汁原味的戏曲,是我们的坚定追求。
《绿皮火车》必须是泗州戏的
上世纪50年代,泗州戏与黄梅戏、庐剧、徽剧都是安徽的代表剧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庐剧演员丁玉兰、泗州戏演员李宝琴当年都是红极一时的明星。
和全国大部分地方戏一样,泗州戏经历着传统戏曲的萧条,曾经让人誉为“梨园拉魂第一腔”的泗州戏正在慢慢“失宠”。为了解决生存,守住泗州戏最后的一块阵地,我们也跳花鼓灯,也搞“大群艺”,但是我们不忘初心,不忘自己的主业。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唱泗州戏的,是唱拉魂腔的。振兴泗州戏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方向,是我们一辈子的追求。
我们不请名牌大腕和走红全国的“万能”音乐家,就用自己本土的音乐名人,我们心里只有一个观念,本土的就是本色的,本土本色、自然天成,就是不变形、不走样的泗州戏。
内容样式的突破
剧中的绿皮火车其实是一种符号,是一种象征,是一个窗口,是当下我们城乡社会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在这里我们对进城的农民工的生存状态有了一个了解,剧中的人物绘声绘色地对自己的打工生活进行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农民工的梦想,也看到了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层面。
泗州戏《绿皮火车》在剧本结构上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会影响着内容。剧中,“农民工们的故事”与“小惠与孟歌”的故事双线并进。标准的戏曲程式、熟悉的现代生活,二者在泗州戏《绿皮火车》中完美结合,可谓水乳交融。泗州戏《绿皮火车》的艺术创作实践真是一次重要的尝试。
程式来源于生活,但它不照抄生活,几百年来,艺术家们细致地观察生活、研究生活,对生活中一举手一投足乃至一个眼神进行剖析,选其精髓,考量其传神之点,然后进行艺术装饰。泗州戏《绿皮火车》整个故事的叙述点就在绿皮火车上,不是中国戏曲的写意的假定性,我们就不可能在那个方寸之地的小舞台上获得无限自由的时空。不是中国戏曲写意的假定性,在当初的剧本创作构思时也就不可能有着这样的艺术思维。
(作者系安徽省泗州戏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