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安徽省泗州戏剧院创排的民族题材现代泗州戏《绿皮火车》通过对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的塑造,描绘了他们在艰辛的劳动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希望的生活画卷;并且通过农民工的视角,揭示了当下社会由于偏见所造成的城乡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代际矛盾等社会不和谐之音;表现了农民工对梦想和信念的不舍不弃,以及对精神家园的坚守,抒发了剧作家对以畲族乡小梅村为模型,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赞美。
近年来,各戏曲剧种都在努力拓宽表现题材,然而以塑造农民工形象为主的戏曲剧目并不多见,尤其塑造少数民族农民工群体的民族题材剧目更是少之又少。《绿皮火车》对于这样一个群体的关注,不仅拓宽了泗州戏乃至中国戏曲的表现题材,且为观众走近并了解这个群体,提供了较为可行的路径。
剧中,“农民工们的故事”与“小惠与孟歌”的故事双线并进。其中“农民工们的故事”始终发生在一列具有象征意义的火车上。这列满载着装修工、建筑工、送奶工等从事各行各业工作的农民工的绿皮火车,将农民工这个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特殊群体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然而在塑造除女主人公蓝小惠外的其他农民工时,没有因为他们是次要人物,就仅仅停留在“脸谱化”的定义,而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唱腔勾勒出鲜明而各具特色的形象特征。
现代泗州戏《绿皮火车》通过对农民工群体尤其是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刻画,在拓宽传统戏曲表现题材、加重传统戏曲思想承载力度的同时,还保留了泗州戏浓郁明快的传统唱腔。而该剧于戏剧情节的推进,也是主要借助抒情性的泗州戏音乐唱段。
泗州戏与京剧等程式约束性较强的剧种不同,它天然缺乏程式的强制规定,来自民间,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擅长演小戏,尤其适合演绎反映乡村社会的生活小戏,而以皖北方言演唱,也使得泗州戏善于刻画社会底层人物。在《绿皮火车》中,对于农民工群体丰满而动人的塑造,也正是得益于这样一个朴素而接地气的剧种。
正如《绿皮火车》以年轻人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该剧的主创也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剧场,关注地方戏曲。面对更富于想象力、渴望变化、喜欢创新、有强烈好奇心的年轻观众,该剧的主创团队在确立泗州戏艺术本体的同时,对其他艺术形式与元素进行大胆的利用、组合,而丰富的音乐与舞蹈元素的运用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例如,列车上,月嫂哄孩子睡觉时唱的是泗州戏经典剧目《拾棉花》中的唱段,以及符合人物身份的畲族民歌;相亲场景中,采用了流行歌曲的伴唱,展现了城市生活的繁忙与快节奏等。舞蹈方面,表现城市生活中人与人的隔阂则运用了现代舞的群舞;展现小惠与孟歌的相知、相恋的是背景中的双人舞等。
贴近现实、立足当下、大胆创新无疑成就了《绿皮火车》,也成就了传统戏曲的现代突围。然而当我们丰富并改造传统戏曲的同时,还应重视其艺术精神的独立,特别是在创作中,对中国审美文化与艺术精神的体悟与掌握的基础之上的“神”与“化”,了然于胸。这正如《绿皮火车》的构思与创作:在刻画农民工、少数民族群体的同时,对泗州戏、花鼓灯、畲族民俗等戏曲、民间舞蹈与民俗资源的提炼与利用,构建出既保持泗州戏本体又符合大众多元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是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实写照,谱写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颂歌。
(作者系安徽省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