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的“憨老头” 长留吾辈心中
2016年2月12日3时07分,著名艺术家、空政文工团创作员阎肃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从此,天堂多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荧屏上少了一位风趣可爱、和蔼可亲的老者,其作品与精神长留吾辈心中。
他眼中的自己是个被同学“瞧不起”的人
1930年5月9日,阎肃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10岁时,他跟随父母远离家乡,来到了巴蜀之地,后考入重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
1950年,阎肃作为学校大专部文艺部的副部长,参加了由当时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西南工作委员会举办的夏季暑期学院活动,在那里说相声、演戏、唱歌。
因阎肃在文艺工作方面的能力被领导看中,在1950年的9月加入了西南工作委员会成立的青年文艺工作队。
阎肃生前回忆说:“当时,我所有的同学都瞧不起我。”
其实就算现在看来,阎肃做出的选择也是特立独行的。他的同学有的考上了北大清华,有的留学捷克、前苏联。甚至,就连已经和阎肃订婚的初恋情人,也因为这件事和他分手了。
她眼中的“老阎”是个憨老头
阎肃的夫人李文辉,谈起和她过了一辈子的老伴,涌上来的第一个评价竟是“身上总有那么股子憨劲儿”。
“刚开始处对象时,我在东北,他在北京,都是靠书信交流。当时只觉得他文笔很美,光幻想着文如其人了。等一见面,才发觉反差挺大。他个头矮、相貌平,背不直,衣不鲜,穿着城里人很少穿的线袜子,还把旧军裤套在里面当衬裤。一幅憨态可掬的样子!”
她说阎肃穿衣不讲究,吃饭也将就。“年轻的时候,经济条件不好,他每顿饭吃得盆干碗净。现在条件好了,他剩菜剩饭照吃不误。有时我会劝他以健康为重,但他就认准可以消费、不能浪费的理儿,屡教不改。气得我直骂他:‘你就是个垃圾桶!’”
“他憨,但有时憨得可爱。文革期间,老阎创作的歌剧《江姐》被污蔑为‘毒草’,还有人贴他的大字报。他也做好了像“右派”一样去北大荒的准备。为了不连累我和孩子,他鼓足勇气说:‘要不,咱们先分开吧?’看他那憨憨的样子,我又疼又气:‘你到哪,我跟你到哪……就是发配到北大荒,也得有人给你做饭啊。’患难见真情,老阎到现在遇到什么事还一直让着我。”
他眼中的父亲是个乐呵的老头儿
阎肃去世后,其子阎宇发布微博称,“我父亲阎肃平静地离开了尘世,没有任何痛苦,就像睡着了一样。老爸可能觉得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所以就这么离开了。”
生活中的阎肃在阎宇看来,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头”、“一个称职的爹”、“邻居老大爷”,这些形容还原了一个老艺术家生活中不为人知的形象。
“我和这个总是忙得不着家的老头一起生活了四五十年,也一起乐呵了四五十年。这么多年,爸爸没教过我什么大道理,但一直在示范着一件事:与人为善,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年轻时候我挺不理解,您这样累不累啊。随着我自己年龄增大,才慢慢感觉到,他这是从心里尊重每个人,拿他的话说,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得到了别人的尊重,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好心情,何乐而不为呢?”
他们眼中的阎肃先生也有“风花雪月”
上世纪90年代初,一首《前门情思大碗茶》唱遍了大江南北,也让当时还是初出茅庐的歌手杭天琪红遍全国。
这首歌是1989年阎肃和姚明老师为杭天琪专门量身定做的。看到歌词的第一眼,杭天琪就觉得眼前一亮,歌词传达出的老北京韵味让她热血沸腾。“这首歌带有京韵大鼓的味道,我从小生长在北京,很喜欢戏曲元素。记得在初次演唱时,阎肃和姚刚老师就陪在我身边,他们指导我演唱时要带着戏曲的韵味,甚至细致到某个调子的小拐弯该如何处理”。
青年歌唱家李思思回忆:“深夜录像,为阎老备了蛋糕做夜宵。他说这蛋糕好吃,留着给老伴,遂揣起最大一块,可爱似孩子。青歌赛启动,我半开玩笑说阎老是人见人爱的80后,他爽朗一笑说‘我是车见车爆胎的80后’,全场顿时笑声不断。”
军旅作家王树增仍然记得2014年10月15日,与阎肃一起参加文艺座谈会的情景。阎肃的发言语惊四座,振聋发聩:“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梦想,文艺工作者要率先点燃梦想火炬……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文章内容综合自人民网、央视网、新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