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去世——致那些逝去的旗手们

2016-04-29 15:19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让“原下”日子的记忆永存

1461894655418

4月29日7时40分左右,陕西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因病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享年73岁。

陈忠实于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创作生涯迄今已逾50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

1997年凭借《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白鹿原》也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原下”的日子让他成为生活的参与者

0f2442a7d933c895c7c87e09d31373f082020009

陈忠实每一篇文章的末尾,常署的是家乡的“原下”、“二府庄”等字样。即使在作协大院写出的文章,他附上的是“于雍村”或“雍村”,没有一次用过街巷或单位的名字。

“像我这种出身农村的作家,经历了农村社会生活的演变,我的创作正得益于我在乡村工作二十年。”电影《白鹿原》正式公映,陈忠实谈及部呕心沥血之作,有着别样的感情。

陈忠实出生在西安东郊白鹿原下的蒋村,年少时就在这片黄土地上挖野菜、拾柴火。白鹿原的春夏秋冬、草木荣枯,陈忠实都再熟悉不过了。

陈忠实起初在村里的小学当民办教师,见过村里斗地主分田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发展及农村生活的点滴;之后被调到公社,目睹人民公社制度彻底瓦解。

提到这些生活经历,陈忠实总是喜欢自豪地与他崇拜的作家柳青相比。柳青为了写《创业史》,在离白鹿原不远的终南山下体验生活十多年,陈忠实认为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比柳青少,他不仅是生活的旁观者,还是生活的实际参与者与创造者。

为与读者交流甚至放弃报酬

1340677318052570-1340677318083513

20年间,《白鹿原》以每年5到10万册的数量持续畅销,20年销售超百万册,这在我国当代文坛非常罕见。

为什么这部作品会引发读者持续的兴趣?陈忠实认为,“作家要把握的是一个时代人的精神心理,普遍的一种社会精神心理。在那个时代,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解体了,但在中国人精神心理上的遗留不会随着皇帝退位而消失。在这本书中,我想要尽可能把握那时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精神历程。”

这部作品先后被改编成秦腔、话剧、电影,对于陈忠实来说,自己的作品以更多的艺术形式为读者接受,是一件令作家释然的事,“我以虔诚的态度对待作品的改编,只要能扩大与读者的交流,有些改编我甚至放弃了报酬。”

trim

寻找“属于自己句子”的幸与不幸

回顾《白鹿原》的创作经历,构思与准备两年,提笔写作四年,期间经历许多艰辛。陈忠实感慨:“文学是我的幸与不幸。”

孩子多,生活负担重,家里的老屋已经破败不堪却无钱维修。陈忠实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创作。遇到下雨天,家里甚至找不到一块不漏雨的地方睡觉。后来,陈忠实就借住在亲戚家的小屋中,一张小饭桌,一个板凳,便成了他笔下中国乡村历史风云变幻的发源之地。

“我在创作时必须把自己关在屋里,这里笔下的人物仿佛都在我的周围活动,要是屋子里进来一个人那些人物都吓跑了,我也就写不出一个字了。”陈忠实在农家小院一住就是十年,直到《白鹿原》出版他才回到西安。

陈忠实分析自己的创作历程,认为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我从初中二年级的作文课上写下第一篇小说,实际上就开始了寻找,只是那都是无意识的盲目,是从模仿赵树理的语言开始的。许多年后,当我在经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的探索,进入到长篇《白鹿原》的创作时,企图要‘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句子’的欲望是前所未有的。”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