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2025大运河文化阅读行”第七站抵达天津。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联合主办,通过文化座谈、运河长卷钤印、运河主题市集等活动,解读运河如何塑造的天津城市基因与文化特质。
活动伊始,由《阅读大运河》《运河沿岸西青文脉》《天津传:海晏河清看津门》《在鼓楼,听津声》四本运河主题书籍内容节选编排而成的朗读节目《津沽文脉 运河回响》率先登场。
活动现场,一幅徐徐展开的运河长卷成为焦点。长卷之上,天津古文化街的烟火人文与北京琉璃厂的翰墨书香遥相呼应。
天津是大运河“河海交汇”的关键节点,这种地理优势让它成为漕运南粮北运的水陆枢纽。不仅如此,运河在天津酿出独具津味的市井文化、曲艺瑰宝。可以说,运河不仅塑造了天津的发展脉络,也成就了这座城市鲜活独特的精神气质。文化座谈环节,三位学者齐聚一堂,于历史考据与现实观照的交织中展开了深度解读。
天津是运河载来的城市。这里是京杭大运河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也是河运与海运的转换节点,这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成为天津诞生的原点;从直沽寨到天津卫,天津的城市格局沿着运河带状延伸,桥梁成为交通与商业的纽带,而南来北往的人更造就了天津“五方杂陈”的人口结构。
天津自形成之初便浸润着运河基因。天津的河西路、杨柳青、北仓、南仓等地名都带着运河漕运南北物资流通、人员往来、口味交换的印记。运河也赋予了天津人苦中作乐、豁达开朗、幽默热情的性格气质。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一级编剧,话剧《运河1935》编剧陈建忠以该剧创作为例,解读了京、津、冀三地有关运河的文学创作。《运河1935》2019年在北京首都人民剧场首演,以“大运河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系列作品为依托,选取了更容易引起关注共鸣的1935年为时间起点,展现了运河儿女在抗日图存的危难时刻的抉择与担当。舞台上的芦苇、小船、流水声,不仅是场景再现,更是运河精神的象征。在京津冀的文学创作中,运河一直是重要的主题。大运河的故事中凝结着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品格,书写并传承运河文化,并可以让后人在阅读这些作品时感知到那个时代。
在狗不理水上北路旗舰店共品津味早餐,前往独流非遗老醋厂寻一坛酸香里的匠心传承,探访九宣闸“一水通南北”的水利智慧……为“大运河文化阅读行活动”天津站独家定制的城市漫游活动也同步开启。
在“运河主题文化市集”上,展示了来自天津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的精品文创、运河主题图书,并开设了沉浸工坊,天津非遗协会带来的宋代点茶与茶百戏技艺、巧妹红妆绳艺、张氏糖艺制作技艺展示,生动诠释大运河的生活意趣与诗意美学。(首都图书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