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元上都遗址: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物印记

2025-08-14 14:04 央视网

来源标题:元上都遗址: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物印记

初秋时节,元上都遗址热闹非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700多年前,这里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草原都城。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201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元上都城址整体布局分为宫城、皇城、外城、仓库、市场、关厢、客栈等,以皇家宫殿为中心,分层、放射状分布,既有以土木为主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营帐式建筑。

内蒙古师范大学北疆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志说,元上都完美吸收了中原文明礼制下的城市营建理念和传统都城结构布局,具有中轴对称、尊重自然、多元包容等特点。

陈永志介绍,元上都的建制,以中轴线为核心,围绕着中轴线两侧,建设有大型建筑,体现了中原传统文化“建中立极”“辩方正位”思想。另外,它的整体布局体现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建筑理念,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真实完整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城市风格。元上都遗址不仅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生动阐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

大安阁是元上都城内最重要的宫殿,高约69米。考古人员发现,大安阁采用中原风格建筑方式,纯木质榫卯结构,殿阁面阔9间、进深5间,外观4层、暗含3层共7层。

大安阁西南角出土了一件汉白玉雕龙角柱,雕龙角柱高2.1米,宽0.53米,厚0.52米,龙柱的正面和西面分别雕有一条对称的五爪龙,并配有牡丹、荷花、菊花等花卉纹,整幅浮雕有着浓郁的中原文化特色。

锡林郭勒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昊德说,元上都遗址出土文物具有多民族文化交融特征,遗址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物见证。

元上都遗址遗产区面积约251平方公里,包括城址、关厢、铁幡竿渠、砧子山墓群、一棵树墓群等;缓冲区面积约1507平方公里,涵盖周边的敖包群以及湿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沙地等。

多年来,锡林郭勒盟持续提升元上都遗址保护与利用水平,不断推进遗址周边环境治理。

在遗址核心区,一套覆盖40平方公里的数字化监测系统正在运转。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与卫星遥感技术,穆清阁、明德门、御天门等关键遗址的温湿度、沉降数据实时传输至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平台,实现了“数据采集-分析-预警”的全链条管理。目前,当地已完成明德门钢化玻璃隔离工程、御天门钢网隔离工程,在保护文物本体的同时,为游客提供了近距离观察元代建筑基址的独特视角。

王昊德介绍,当前,元上都遗址正推进文化遗产博物馆展陈提升、元上都遗址重要文物数字化保护展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等10个项目,通过实施这些项目,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让历史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责任编辑:陈丽艳(QX0006)作者:哈丽娜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