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江南长城古今鹿

2025-08-06 14:10 解放日报

来源标题:江南长城古今鹿

一进入台州府城景区,第一眼见到的就是伫立在江滨路上的江南长城。巍峨矗立,见证千年岁月。

江滨路原先叫作江下街,全国有很多叫江下街的地方,共同之处都是繁荣,这个繁荣来自此地要么是渡口,要么是港口。过去这里可是一片繁华的商业铺子,来往客商货物都在这里周转,商家水手都在这里逗留。

当年朱自清来临海也是从这里上岸的,不过他抵达的时候还是清晨,所以才会觉得有点清冷。装船卸货、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如今是看不到了,幸好还有一座江南长城还守在这里,默默诉说光阴的故事。

临海古城墙虽然可以追溯到晋代,但成型于明朝,和两个著名人物有关,一个是名将戚继光,一个是台州知府谭纶。戚继光差不多是当时明王朝头号猛将,因浙东沿海倭患频繁来此,军民共筑这道江南长城。

他在台州府征战八年,总结了很多实战经验。根据这些经验对城墙进行改良,设计出空心敌台、瓮城等,完善了临海长城守护功能,颇有成效。后来他被调去北方做蓟镇总兵,就把这些成功经验带了过去。

古建筑泰斗级人物罗哲文先生认为北方明长城某些功能的师范和蓝本,就来自于台州古城墙。尤其是空心敌台,就是戚继光根据临海长城的成功经验,应用到北方长城上的。

临海长城还有个作用就是防洪。江南各地早年水患频发,把墙台迎水的一面修筑成半圆形,叫瓮城,这其实主要是为了防洪,罗先生讲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全国罕见。元朝全国范围大面积拆除城墙,以便蒙古骑兵驰骋。台州府城墙也是兼具这个功能而得以幸免,留存至今。

江南长城依山而建,地形复杂多变,在古代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关于长城的修建,临海城至今还有个流传的故事,是关于尉迟敬德的,这位唐代的开国猛将,跟秦叔宝一起,是我们国家的“法定”门神。

事情是这样的:话说唐代有个叫李淳风的高人,是当时著名术士,一番仰观天象之后,觉得临海城这个地方位置重要、风水不错,奏请李渊同意,就在这里大兴土木,修筑城池。

朝廷重视,派尉迟恭(尉迟敬德兵败降唐后,李世民赐名“尉迟恭”)来督造。将军就这样来了,不过按照当时情况,到这样的落后边陲小城负责工程,估计大将军平日里也在营帐里和军官们嘻嘻哈哈,不怎么上心。

有一回,工程修到北固山百步峻这一带,由于地势太过险要,那阵子又连着大雪,修一次塌方一次,怎么都不能推进。手下人来报,将军心里焦躁,这么点小事儿还要烦我,真不懂事!终于走出营帐,去现场看看啥情况。

这时候民间故事的固定版本就来了,正当将军来到现场的时候,忽然有一只梅花鹿无端出现,沿着山跑过,轻盈跳出一串足迹。当时敬德兄冲口而出:快快逮住,给本将炖了下酒。幸好及时闭嘴,因为想到这是祥瑞啊。

鹿在国人观念里一直都是吉祥的象征,口彩也好,谐音禄,俸禄的禄,就是有钱。想到这里,大将军顿时陷入沉思……再看那只梅花鹿,只见它脚步轻快地在刚才修不上去的附近跳跃而过,雪地上留下一串清晰蹄印……

大将军忽然心有灵犀,下令手下人按照梅花鹿的足迹去修,士兵们遵循修筑,果然一举而就。

这就是民间故事的魅力,不怎么科学,也经不起考据,但广为传颂。

所以呢,直到现在临海的街心公园里,还有几只小鹿的雕塑,临海过去被称为鹿城,也有条路叫鹿城路,都源自于此。

过去,江南确实是有野生梅花鹿的,唐代杂书《酉阳杂俎》就说:“越人云,鹿食葛花,能解毒。”宋代医药学家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又说:“鹿茸生山谷,今江淮、闽浙、荆湖皆有之。”

然后就糟糕了,就是因为这个鹿茸珍贵,导致了明清时期,“江浙人取茸,以利刀削之,紫血出则佳”。后来临海城北固山以及连绵至城西括苍山上,渐渐再也看不到梅花鹿。

不过前一阵子我陪外地友人去爬长城,惊讶地发现还真有人圈了一片场地养起了一群梅花鹿。不同的是,如今这些梅花鹿是有“编制”的,吃喝无忧。每天吃饱喝足了就趴着晒太阳,长得又肥又壮,懒得动蹄子走两步。临海话管这种样子叫滚壮。一时间我就想调侃,要是当年尉迟大将军见到的鹿这样肥膘,估计冒上来第一个念头就是怎么炖了才好吃吧。

责任编辑:刘阳(QE0016)作者:王炜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