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古代士兵头盔上的避雷针有什么用?

2025-07-30 15:50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古代士兵头盔上的避雷针有什么用

在很多现代的古装剧中,士兵的头盔上都会插上一点东西,比如羽毛或是枪尖,竖在头盔上,就像顶在头顶的“避雷针”,它们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

冷兵器时期,对于士兵来说,拥有一身刀枪不入的盔甲非常重要,它们能尽可能地保护身体,甚至直接影响战争的胜负。而身体最为重要的部位便是头部,所以在历史上很早便诞生了保护头部的头盔,人们称之为“胄”,早期的“胄”通常使用动物的皮或甲制作。

商周时期,随着冶炼技术的不断发展,青铜器逐渐被广泛使用,战场上也开始出现青铜材质的头盔。不过由于此时的青铜仍相对稀少,金属头盔多流行于贵族阶层,所以此时的青铜头盔不仅要注重功能性,还得兼顾美观。

1935年于河南商王陵墓出土的一款青铜头盔,正面有制作精美的饕餮图案,凸出的眼、鼻、耳形状栩栩如生,其顶部有一圆形小管,用来插放羽毛之类饰物。可见在这时候,人们就开始将羽毛插在盔顶用以装饰,特别是鹰、鹗等凶悍鸟类的羽毛最受欢迎。

此外,羽毛的装饰不仅是为了美观,还能彰显佩戴者的勇猛无畏,增强士兵的威慑力,也体现了士兵们对猛禽的崇拜,是身份的象征。这种头盔设计在之后的朝代被延续,并逐渐流行。

秦统一六国后,军事装备上也统一化,到汉代,士兵头盔上的羽毛还能用来区分敌我,或是方便头盔掉落后迅速将其拾取。

汉代之后,由于多年来抗击北方匈奴,头盔的设计也吸纳了游牧民族的特点,同时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盔顶脆弱的羽毛开始被金属所替代,功能也逐渐变得实用起来。据说在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中,就出现了一支头盔顶部有凸起的军队,盔顶的金属凸起能有效分散攻城时城墙上掉落的石块。

魏晋时期,从出土的“北魏陶彩绘武士俑”看来,当时的头盔盔顶已经形成一个尖锥状,能在近距离厮杀时,抵御对方锤、斧之类重型武器的打击。当钝器砸中尖锥状的头盔时,顶部能将其产生的冲击力向四周分散,大幅削弱对头部的震荡,提升战场上士兵的存活率。

到宋代,在北方金、辽铁骑的凌厉攻势下,宋军的长枪明显处于劣势,特别是在近身搏斗中,于是枪尖作为一个可拆卸部件,被装在了头盔上,称之为“盔枪”。

这样一来头盔的作用就变多了,当枪头折断,可将头顶的盔枪拆下,作为备用枪尖装上,或是近身肉搏中,取下枪尖作为近战武器与对方厮杀。另外,如果手、脚被束缚,还可将头部当作武器,给对方造成一定伤害,而且,上边的盔缨同样可以用来区分敌我。

之后,无论头盔形状如何演变,如元代出现的像飞碟一样的笠形盔,都保留了盔枪的元素。到清代,盔枪的长度不断加长,达到20厘米以上,因此被网友们戏称为“避雷针”,并加入了更多的装饰性元素,盔枪逐渐成为区分等级的标志。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作者:佳遇秋杨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