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起,第十一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决赛在京拉开帷幕,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以及内蒙古的优秀舞蹈作品齐聚北京。经过几天的角逐,专业组“比舞”刚刚落下帷幕,群文组热舞正酣,每天的线上直播吸引数万人观看,涌现的优秀作品也让评委与业内人士倍感激动。
反映华北风情 非遗元素亮眼
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是由位于华北地区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及所属舞蹈家协会共同创办的国内区域性舞蹈赛事,自2000年起举办。本届大赛由北京市文联、北京舞蹈家协会牵头组织实施。报名参赛的1112件作品中,200件作品最终入围决赛,亮相北京。
参赛作品地域特色鲜明,众多反映华北风土人情的作品涌现舞台。表现浓郁亲情且带有山西面食特色的《姥姥栲栳栳》、生动展现天津非遗泥塑上色过程的《泥塑华章》、根据国家级非遗项目隆尧招子鼓编创的《又惊蛰》,都让人印象深刻。“还有一些表现内蒙古胡杨和草原特色的作品,从名字一看就知道它来源于生活。”中国舞协副主席、北京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郭磊饶有兴致地说起比赛中的作品,作为本次大赛评委会主任,他特别注意到一些作品融合了非遗元素,“表达了创作者、表演者对传统文化、非遗技艺的感悟,这些创作应该得到肯定。”
演绎扶贫治沙 反映火热现实
现实题材一向是舞蹈界提倡的创作方向,但落实到创作中并不容易,可喜的是,这届大赛中有不少作品反映了火热的现实。
由北京市丰台区文联推选的《家》是一个两岸题材的双人舞作品,用跨越时空的回忆、对话表现了两岸人民割舍不断的深情,也展现了北京艺术家广阔的创作视野和专业的编创素养。来自内蒙古、河北的多个作品,还把治沙、扶贫、农民生活面貌等内容搬上舞台,用生动的舞姿反映时代风貌。
“创作现实题材的作品确实存在难度,要通过舞蹈这样抽象的艺术形式,深刻而准确地反映现实问题,需要创作者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能力。”本届大赛评委之一、天津歌舞剧院芭蕾舞团团长田宗文说,创作者要把现实的元素通过恰当的身体语言再转化为舞蹈作品,也是一个难点。“虽然难度很大,但我们还是鼓励编导多去探索,多走出去采风,丰富阅历。”田宗文说,“我们需要现实题材的作品反映当下,传递思考,也向社会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正能量。”
不仅考察技艺 情感最为动人
“这届比赛中,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顶尖艺术院校带来的《狂草》《大河之子》等作品,把艺术创作和教学育人巧妙结合,具有鲜明的学院派风格,体现出北京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郭磊看来,一些师范类学校、综合类大学的舞蹈学生,身体条件可能不如专业舞蹈生,“但他们的综合素养、理解能力、艺术创造力更加突出,这也是创作者以及需要二度创作的舞者非常宝贵的品质。”郭磊说,如果他们把对文化的理解、对审美的把握表达成艺术作品,通过编创弥补演员的不足,也会是非常成功的作品。
在科技极速发展的当下,舞蹈也面临着AI的冲击。“现在的AI编舞软件可以解决队形、流动线路、舞蹈编排等很多方面的问题,但它替代不了人的情感,情感与动作的完美配合是优秀的舞蹈作品最打动人的地方。”郭磊说,“那些有着轻重缓急的变化、洋溢喜怒哀乐情绪的舞蹈,是我们非常期待看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