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事实证明,毛泽东诗词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致他的敌人也为之折腰。其风靡程度一度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诗人诗作。如果说当年这种风靡确有很多非诗因素的话,那么,进入新世纪以来直到今天,毛泽东离开我们43年了,可他的诗词还依然频频出现在舞台、荧屏、教科书和文学、音乐、书画作品乃至酒店、客厅、会议室、农家乐、宾馆大堂和上至领袖人物下至普通群众的亿万人们的口碑中。经过少则半个多世纪多则近百年的时光淘洗,毛泽东诗词中的上乘之作(我个人认为约25首左右)已然完成了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如《沁园春·长沙》面世已94年、《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已84年、《沁园春·雪》已83年等),作为晶莹璀璨的浪花汇入了瑰丽壮阔的中华文化长河之中。
著名诗人贺敬之在1996年8月16日北京首届毛泽东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致开幕词的一段话讲得好:“毛泽东诗词之所以被中国人民视为精神上的珍宝,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这些诗词中,看到了近现代中国的活的姿影,看到了近现代中华民族在求解放、求富强的艰苦奋斗中锤炼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外国朋友曾经说过: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这句话为人们所乐于称引,这是因为这个诗人的诗魂,正是新中国的诗魂。”
诚哉斯言。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同时,也赢得了一个诗的中国!
(作者:朱向前,系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