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厚成器塑造品牌价值内涵
在博物馆纪念品商店中,把藏品原样印上的所谓“订制”明信片、乏善可陈的挂件手串、设计很赞但做工很烂的周边T恤随处可见,很难说有文化、有创意,更无须谈影响力、传播力。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表示,各地的博物馆要深入挖掘自己的文化资源,把自己的文化资源吃透,凝练成“我有他无”的文化创意产品,这样,文化创意产品才有生命力。
不妨参考世界著名博物馆的优秀案例。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卢浮宫名画《蒙娜丽莎》不负三大镇馆之宝之一的盛名,频频出现在魔方、七巧板、马克杯等纪念品上,给观展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东京国立博物馆热销的“陶俑袜”,原型是日本埼玉县熊谷市野原古坟出土的两尊人物陶俑,登上过教科书,是东博的“门面”,不少亲子顾客专门为了袜子来博物馆。而没有蜚声海内的藏品支撑文化创意产品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则主要是贩卖设计,有业内人士说,参观其文创商店“就像看展览那样精彩,有着在展厅的感觉”。有专家称,文化文物单位要深挖藏品特色,深耕品牌建设,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应与藏品或博物馆的定位建立联系。
在广东省博物馆馆员胡锐韬看来,“如果你欣赏一个系列的文化创意产品时,马上想到了某个博物馆的该类型的文化创意产品,即是这个博物馆的产品品牌效应”。而品牌效应的积累并非旦夕之功,拓展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影响力,需要将文化创意产品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陈履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下比较热门的博物馆衍生品的开发正形成影响博物馆主业的潮流,这实际上走入了一个误区。事实上,能够吸引公众关注、让人们真正将博物馆带回家的产品非常少。”
大英博物馆负责创意产品开发的工作人员约翰·罗伯特曾表示:“我们遵循的原则是,避免因为新潮设计而使衍生品带有廉价的消费质感、丧失文化的本性品格”。由此可见,干枯浊俗、生趣索然的衍生品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将藏品中的元素与流行元素有机结合,文化创意产品在消费市场中的生长才有可能枝条茂畅、花叶扶疏。
馆企合作开拓文创IP
记者发现,眼下已有很多馆企合作共同开发文创IP的案例。
“博物馆IP+定制化”内容激发用户购买热情。腾讯文旅业务总经理舒展在去年11月举办的“技术创新与博物馆发展高峰论坛”上介绍了腾讯与敦煌研究院等文博单位的合作案例。他说,腾讯文旅联手敦煌研究院合作一周年之际,在小程序上推出售价199元的丝巾——“敦煌诗巾”,以莫高窟三兔共耳、九色鹿、反弹琵琶、百鸟朝凤等八大元素为主题,提供200多个壁画细节供用户选择,用户可在小程序上自选底色、主题和元素进行搭配。这次互动引发了用户极大的积极性。据统计,该项目在2018年12月27日上线一天内就产生了6万条创作,截至12月29日下午4点,活动参与人数超130万,数字展览馆中收录的用户作品达10万以上。
“博物馆IP+电商”跨界营销也颇有亮点。2016年苏州博物馆联合阿里巴巴旗下聚划算平台,举办名为“型走的历史”服装发布会,将吴王夫差青铜剑等元素运用到24款服饰当中,将高冷的文化直接穿到模特身上。产品同期在聚划算上线,72小时之内,受到6万多人次的热抢;一周之内,线上相关问题的讨论高达1500余万。聚划算总经理刘博表示:“互联网品牌往往聚焦于市场和销售,但在品牌形象塑造和事件营销上存在短板,聚划算背靠阿里巴巴海量用户和商业资源,能够迅速帮助淘品牌对接文化资源,实现品牌升级。”
“博物馆IP+企业研发销售”拓展市场渠道是目前不少博物馆探索的新渠道。陕西历史博物馆2012年打造的“唐妞”以馆藏唐代粉彩仕女俑为设计原型,受到很多参观者的青睐。其文化产业部副主任李博雅介绍,“唐妞”的IP打造采取馆企合作的形式,“唐妞”的名称由博物馆注册,动漫形象由企业注册,双方在共识共建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
据悉,陕西历史博物馆已与20多家企业进行合作,与10余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让企业进行设计和制造,避免和单独的设计师、单独的制造商对接,中间环节越少沟通越舒畅,信息缺失越少,效果也就越好”,李博雅说。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负责人蒋菡也曾经表示:“苏博除了自主研发文创衍生品,还和社会有深入的合作,进行产品开发。苏博提供产品IP,掌控产品研发的调性,让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和销售渠道拓展。目前苏博的文创产品店里3000多件产品中,苏博每年自主设计的品类70到80种,其余都是企业设计研发或与苏博联合开发的,这种方式既能让苏博的文化元素走向市场,也让苏博‘最后一个展厅’——文创商品店的选择变得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