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存在的问题?
专业音乐剧场馆、制作类人才稀缺
尽管从相关数据来看,中国音乐剧演出已逐渐走出小众,但总结目前中国音乐剧产业生态仍有着几个特点:制作费用高、演出周期长,缺少音乐剧的专业剧场,个别剧目为了达到良好的演出效果,甚至要对个别剧场根据剧情做出专门的改造。虽然目前有以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与上海文化广场为代表的专业音乐剧场馆,但放眼全国音乐剧专业场馆依然匮乏。较多的剧目只能在非专业场馆演出,必然呈现不出作品最佳效果。
不同于电影一次性的投入和制作,一部中文版音乐剧和本土原创音乐剧制作出来之后,要不断地巡演、驻演,通过版权交易实现盈利。这个过程中,运营成本中有一项开支巨大,就是场地的租金。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利曾就此问题在去年11月举行的“2018国际音乐剧产业高峰论坛”上发言指出,“场租支出在一部音乐剧运营成本里可以占到30%甚至更多。”
除此之外,目前中国音乐剧市场比较缺少专业一线制作类人才。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真正开设音乐剧本科课程是在1995年,开设研究生教育课程是在21世纪初期,大多院校以培养音乐剧表演人才为主,但是不能覆盖音乐剧产业的全部链条,缺乏适合音乐剧的制作人、舞台监督、编剧、编舞等人才,并不能满足原创音乐剧的人才需求。在开设音乐剧的专业院校中,目前仅有少数的专业院校结合商业演出教学,部分院校不太重视结合商业,因此导致很多学生毕业之后并不能达到商业演出制作的水准。而在演员方面,张利也表示,国内80%以上的音乐剧学生是声乐底子,优秀的音乐剧演员比较匮乏。
专业的音乐剧译配更是稀缺资源,与一般的翻译不同,音乐剧翻译不仅要尊重原作者的意思,还要考虑到这些词如何在舞台上唱出来,剧本译配是需要极高专业度的长期事业,七幕人生市场总监袁齐介绍,七幕人生的剧本总监程何译配《我,堂吉诃德》的剧本前后耗时三年时间,而她也是国内唯一的职业音乐剧译配人士。
北京四海一家文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婷婷指出,从整体宣传和销售的角度上来讲,音乐剧的很多项目都是纯靠市场的,如今团单和包场这样的销售形式越来越少,对于整体市场宣传人员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可能作为从业者来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把有限的资金花在最精准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