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桥艺术中心公布了2019年演出规划,在音乐剧规划中共推出五部音乐剧作品,而在此前,七幕人生也发布即将于2019年推出两部全新音乐剧,截至目前,仅已知2019年北京地区原版引进剧目已达7部之多。而另一边,从年中的音乐综艺《幻乐之城》,再到日前收官的声乐演唱综艺《声入人心》,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一批人气音乐剧演员,看似音乐剧市场正告别小众,越来越“破圈”。
据北京演出行业协会2019年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仅北京地区,全年各大中小剧场上演的音乐剧演出场次共计775场,较上年同比增长16.9%,音乐剧观众增长26.7%,达到42.9万人次。而在国家艺术基金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近20部风格各异的本土原创音乐剧制作势头十分强劲。那音乐剧市场发展到今天,是否真愈加繁荣,越来越“好卖”?观众看音乐剧时最关注什么?新京报记者调查百位观众及采访目前音乐剧制作、引进方代表揭秘音乐剧市场的繁荣背后。
观众的选择?
大IP原版音乐剧仍是观众首选
目前市场上在演的音乐剧主要分为原版引进、国外音乐剧中文版、本土原创。在2018年北京的原版引进音乐剧中,老牌百老汇IP《猫》、《芝加哥》、《吉屋出租》与“年轻”的《长靴皇后》,在下半年的北京原版音乐剧市场受关注度最高。如《长靴皇后》,在北京29场演出观众总数超4万人,平均每场观众人数达到1200人以上,对于音乐剧演出而言数据相当可观。而时隔十四年之后再回北京舞台的《芝加哥》因在演出前一次意外的“爆款”网络事件(青年作曲人徒有琴以《芝加哥》中的唱段为基础重新制作了一个名为《天朝渣男图鉴》的视频,该视频网络走红),平日销售百余张演出票的票房一下翻升十倍,最终以九成以上的销售量成为2018年度北京市场最卖座的音乐剧之一。
在中文版音乐剧制作中,七幕人生2018年的四部作品——《音乐之声》、《灰姑娘》、《我,堂吉诃德》、《近乎正常》占据着全年国内中文版音乐剧演出市场最大份额,仅在北京,一年就共演了127场。除此之外,中文版《妈妈咪呀!》、来自韩国的《洗衣服》、《隐婚男女》等,日本四季剧团的《想变成人的猫》与《素敵小魔女》等由日韩经典作品改编而成的中文版音乐剧也逐渐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竞争者。
翻开刚刚闭幕的第三届天桥音乐剧演出季的节目单,仅从2018年10月下旬开始到12月末,在天桥艺术中心便有12部音乐剧陆续在大中小剧场内上演,为近4万名观众奉献了34场音乐剧演出,这其中不乏带着本土原创标签的作品,如深谙当代都市情感的《马不停蹄的忧伤》、《爸爸的信》,也有阐释民族风韵和家国情怀的《牵手》、《诗经·采薇》等,中央音乐学院推出了徒有琴原创音乐剧《黑与白的证明》,这些参演剧目的出品方既有国家团体和艺术高校,也有民营机构。
业内人士称,到2019年,音乐剧在演出门类里已不能再算是小众演出,尤其原版引进的音乐剧与中文版音乐剧目前在市场份额中表现抢眼,那观众的选择究竟怎样?新京报记者问卷调查了百位观众,他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市场在演变?
制作中文版、原创是大势所趋
在原版、中文版及原创三类音乐剧中,引进原版音乐剧相对“好卖”占据音乐剧票房大头,但成本也相对较高。以上海SMG引进与北京四海一家联合运营的《芝加哥》为例,舞台上的演员22人,算上幕后技术团队与其他工作人员在内,整个外籍演职人员团队多达60人,北京四海一家文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婷婷坦言,“虽然国际通行标准酒店是四星级,但在国内的酒店标准均是五星级,算上日常的演员津贴,仅按照《芝加哥》在北京演出的落地成本来看,这笔支出几乎占项目总成本的20%左右。”于婷婷表示现在很多国内主办机构,把外方团队的落地标准都提高了,动辄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讲都不是一件易事,但于婷婷相信,这样的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做音乐剧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本土化,如何在引进原版剧目的基础上,从国外团队身上学到经验,再结合中国市场的需要去做一个好的剧目,这个可能是今后我们要着重去发展的一条道路。”
亚洲联创在2011年运作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是中文版制作的首次成功尝试,之后这种取得国外版权再本土制作的方式逐渐打开了新市场。在中文版音乐剧制作中,七幕人生出品的系列作品目前在市场份额中占比超过50%,2013年七幕人生正式进入中文版音乐剧制作阶段,六年里共推出《Q大盗》、《一步登天》、《音乐之声》、《我,堂吉诃德》、《灰姑娘》、《近乎正常》六部百老汇中文版音乐剧,在2019年还将全新制作中文版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七幕人生市场总监袁齐表示,“很多人觉得,六年制作六部中文版音乐剧作品并不算多,但这些作品的演出场次至少都在150场以上,演出周期都超过了两年,累计演出总场次至少达到一千场。一部中文版音乐剧作品的口碑如果得不到支撑,基本上10场之后就会在市场上消失。”
中文版音乐剧制作成本中最重要的是版权成本,袁齐介绍,中文版音乐剧版权引进,一种是全版权复制(Replica),即从剧本、舞美、编曲、编舞、服装,舞台的调度必须严丝合缝地照搬原作,哪怕舞台上道具摆放的位置和材质也必须符合原有的标准。这种模式往往是版权方的要求,制作中文版的过程中不会有偏差,这是优点,但缺点在于与原版完全一致,有时需要把国外主创请到中国来监制,成本将会有所增加。而第二种模式是“非全版权复制”,这类版权协议对于成本控制来说空间较大,音乐剧最核心部分的剧本、音乐、歌词版权确认后,其他皆可自行调整,减少双方沟通成本,让作品更符合实际的需要。“不同程度的标准化,决定了一部音乐剧作品最终的呈现,以及制作成本与周期,没有哪一家公司会完全遵循一种模式,会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去判断。”
而谈及盈利问题,袁齐表示:“一般来说大型商业剧场的演出,基本上都要演到至少100-150场后才能收回制作成本,进入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