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文物建筑:以新面貌与市民见面(3)

2019-01-24 14:07 北京日报

期待更多“活化”路径

无论是新出台的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意见》,还是专家的观点,都给基层文物部门进一步探索文物遗产的活化利用,增添了创新的勇气。

今年1月,西城区在北京市率先出台了《关于促进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的若干意见》,为下一步区域内文物建筑的合理利用建立起规章制度。

此举非偶然。2016年,西城区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行动计划,计划对47处直管公房类文物进行腾退保护。截至2018年年底,西城区实际启动了52个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项目,其中25个项目完成腾退。预计到明年,区域内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项目将基本完成。

文物腾退后,面临的就是修缮利用。京报馆、林海音故居、绍兴会馆、婺源会馆、广仁寺、福德庵……一大批文物建筑腾了出来。文物建筑修缮并不是难事,但如此大规模的文物今后怎么合理利用,却是个前所未有的课题。

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积极性。在坚持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所有权不变、坚守文物保护底线的前提下,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使用和运营管理”。

政策导向有了,但要让“精神”落地,尚需要各地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来支持。西城区这次出台的意见,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明确了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实际操作路径,即“实施规范的社会化项目申报和决策程序”。主要程序包括:专业部门论证提出社会化利用项目,发布项目征集公告;意向使用方根据文物保护利用要求,申报文物活化利用方案;通过项目评审和部门会商,确定最优方案;上报西城区政府批准后实施。

“文物利用效果究竟怎么样,后续还有监督机制。”西城区文化委负责人表示,针对文物合理利用意见的相关实施细则正在制定中。今后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全过程监管,确保文物建筑的合理利用。

继去年沈家本故居变纪念馆对外开放,2019年西城区的福州新馆,即林则徐故居,将变身为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东城区腾退文物利用的步伐也在加快。位于东城中法大学原址,今年腾退办公功能后,将建成中法文化交流场所;位于前门草厂地区的惠州会馆,引入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今年将完成内部装修投入使用,建成胡同里的艺术厅。还有更多社会合作项目在酝酿中。

随着东西城腾退文物的逐个修缮,预计到2020年,北京核心城区将有近百座会馆、名人故居、古寺等文物建筑,以新的面貌与市民见面。从历史中走来的文物古建,将与“活着的现实”相交融,为北京这座文化之都增光添彩。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于丽爽 王海燕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