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我们的文化时间(2)

2019-01-02 08:00 人民日报

傍晚06:00

更多的小镇青年走进电影院

“身在乡镇,以前一年到头,村里顶多放一场电影”

【2018年12月31日】为了安心看傍晚的这场电影,二涛提早好几天就给客户群发了微信:31号,下午打烊,晚上送货。“每次去看电影,都这样。”二涛说,中午收工回到租住的小屋,吃完饭换身衣服,再将那辆送货的二手面包车擦洗一番,才开着去市里的电影院。他管这个叫“仪式感”。

二涛出生在甘肃天水石佛镇,一个叫大坪的小山村。他记得,自己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少林寺》。那是1998年,秋收过后的晚上,乡亲们挤在戏楼前的场子上,人头攒动。电影放映员挂起银幕,组装好放映机。银幕亮起的刹那,漆黑嘈杂的人群变得静悄悄,所有人目不转睛。“对于身在乡镇的90后,以前一年到头,村里顶多放一场电影。”二涛说,那时候,只要听到附近哪里放电影,就是晚上走个十里地,也要结伴而去。后来,家电下乡,谁家要有台VCD或者DVD,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自带流量,人气甭提有多旺。

二涛曾立志,长大后要当电影演员,“必须是武打明星,才帅!”二涛笑着说。然而,求学的路上,他没能练就过人的武功。中考落榜后,他走南闯北,打工谋生。3年前,他回到老家天水,经销饮料,游走于饭馆茶楼和酒肆。“倒腾点小生意,挣个零花钱。”二涛说,靠着勤快吃口饱饭,可要买票看电影,他会在多个网络平台对比想看的几部电影,哪个评价最好才买票。“已经很好了,和待在镇上的同学比,我可以到市里的影院看最新的电影。他们只能慢慢等上好几个月,在视频客户端里看。”二涛说。

小镇没咋变,青年将而立。镇上的录像厅,多年以前就关门大吉。乡镇电影放映员早已成了历史上的人,活在二涛们日渐模糊的记忆中。在村里的果园都能看直播的今天,小镇上的二涛们渴望用一块块电影银幕充实自己的文化记忆。

“今天看的这部电影……”二涛点评道。手机上,催货的客户发来不少微信。二涛说,先不吃晚饭了,要抓紧去送货,这样,可以早点回到自己租住的地方,毕竟,要开10公里路。

凌晨01:00

24小时书店还有不少读书人

“吃惊又开心,这个时代大家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都高了起来”

【2019年1月1日】零点以后,冬日里北京三里屯路,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依旧亮着鹅黄色的灯,给寒夜平添了暖意。店长姜军手捧几册书缓缓爬上沿着书柜摆放的货梯,吹拂了灰尘,按次序归置到高层书架。都是些三联自己出的人文社科图书,它们是三联的学术品牌和立身之本。放完书,姜军轻手轻脚收起货梯,生怕打扰到还在阅读和写作的20多位客人。

三里屯附近有许多国外使馆和中外合资企业。原本这里也不是书店,而是挤满了小吃档口和酒水摊位。“政府下决心引进三联书店,希望在附近工作和到这里玩儿的人能拿起书本。”从事图书零售已近20年的姜军说。去年世界读书日当天,书店正式开业。

姜军也没料到,这么多人选择在三联迎接新年。“我们既吃惊又开心,说明这个时代大家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都高了起来。”

据姜军介绍,店里平均每天接待2000到3000人,零点以后咖啡厅还会有二三十人,夏季人会再多些,有的会看一整宿。夜里留店的主要是大学生和年轻白领,比如广告策划、媒体人、公司文案等。“也有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有自己背着一摞书来学习的作家和学者。他们夜间购买图书的量很大,每人经常买5本以上。”姜军说。为此,书店夜班只安排基础性的维护工作,比如整理图书和会员信息等,尽可能把安静和自由留给他们。

为了更好满足读者的夜间需求,姜军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花心思琢磨。比如,在不影响书店坪效的基础上多设置桌椅,以增加更多的阅读空间。不过,他心里还有更大的计划:“新时代的实体书店应该是集办公、学习、上网、社交、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为了激发更多读者,尤其是年轻人的学习动力,三联定期更新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将在店里举办的讲座搬上网。同时,给会员提供图书选品定制等个性化服务。“政府把这么好的地段给我们,只收一些象征性的房租。这么多读者彻夜来三联读书,我们不能懈怠,要把更好的图书和服务提供给信赖我们的人。”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