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孤山路31号》打开被时间封存的文化宝藏

2018-12-26 08:47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西子湖畔,孤山南麓,“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静静地掩映在湖光山色中。近日,随着一部名为《孤山路31号》的纪录片在浙江卫视的播出,“西泠不冷”的新标识正带着它跨越115年的传奇历史,引发观众热议。

《孤山路31号》究竟有何魅力?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创新之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从内容题材、创作思路及传播等维度,走进《孤山路31号》的影像世界。

自然元素中融入人文叙事要素

在文化底蕴、专业水准和技术保障的支撑下,作为浙江卫视大型纪录片《西泠印社》的序篇,《孤山路31号》带给观众的是身临其境般的文化体验。

“我们之所以把这部片子命名为《孤山路31号》,是希望激发一种让大家亲近、探寻、了解这个文化地标的欲望。通过创新性的拍摄手法,带领观众体味孤山背后的故事。”《西泠印社》总导演、浙江卫视总编室副主任许继锋说。

《孤山路31号》共3集,分别是《湖山记》《草木记》《石头记》。看过该片的观众不难发现,其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在自然元素中融入了人文纪录片的叙事要素,通过讲述西泠桥、白堤、孤山、印石等传递出中国文化的传承、中国文人的底气。

纪录片还把镜头对准人、印石以外的生命。许继锋说,一只鸟,抑或是一片苔藓、一块石头,在他看来,都是西泠印社的主人。这些沉默的见证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并以山水自然绵延不绝的盎然生机,昭示西泠精神、中华文化永续传承的鲜活生命。

一群锦鲤拍半年的精益求精

有人说,《孤山路31号》是一部很适合处女座人看的纪录片,因为每一个镜头都力求完美呈现。记者了解到,这部纪录片全部采用4K超高清拍摄,为了画面的完美,摄影师在孤山上跟踪拍摄一群锦鲤长达半年之久;为了拍摄大量特殊天气和天文现象,比如台风、暴雨、月全食等环境下的西泠印社,摄制组在西泠印社守候了将近两年时间。这样彻夜辛苦,最终呈现在纪录片里,可能只是几秒钟的镜头。

“我希望能用《孤山路31号》的故事来对照今天更多的青年,希望西泠文化能够与年轻人的精气神接轨,让他们了解孤山是怎样的一个‘圣地’,曾经是谁的‘圣地’。”许继锋感叹说,《西泠印社》这部大型纪录片最想表达的是西泠精神,也就是所谓的经世精神。

“今天我们谈文化自信,我认为,这才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不管多少年下来,我们都应该在这里边找到自己的精神营养,让更多人看到,那是孤山的,也是我们民族的,更是整个人类共同的遗产。”许继锋说。

未播先热源自不断“剧透”

如何在现代传播环境和语境下为纪录片拓宽传播路径?《孤山路31号》进行了颇有成效的创新探索实践。其中,“西泠不冷”公众号把整个拍摄过程拿出来与公众互动,不断“剧透”,引发了海量传播,时刻构建着与“西泠印社”系列作品有关的话语空间。粉丝聚集,未播先热,成为该片传播的突出特点和成果。

许继锋告诉记者,在与网民互动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未来的粉丝。随着相关微信公众号、微博的推进,接下来,该系列纪录片还将通过网络直播、热门话题讨论等,全景展现西泠有关的草木石块、飞鸟虫鱼等风物趣事、拍摄细节。

随着《孤山路31号》的播出,西泠印社就像一个被时间封存的文化宝藏,正在以更加贴近时代的方式、通过更加开放的渠道走进亿万观众的视野。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李雪昆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