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交流合作的大门
由于历史原因,海峡两岸形成了两个故宫博物院。两岸故宫博物院的交流在两岸文化文物交流中占有特殊地位,亦为海内外所瞩目。我在故宫博物院工作近10年中,有幸抓住了机遇,推动两岸故宫开启了实质性的交流合作。
2002年年底,我赴台进行文化文物交流,期间去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杜正胜院长进行会谈。这是两岸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第一次接触。《中国时报》对此进行报道说:“由于故宫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北京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相见,象征着两岸文化交流史上历史性的一刻。”
此后几年间,我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石守谦院长有过信函来往,两院围绕开展交流合作做出过多次探讨。2008年,随着台湾政局的变化,“大三通”、两岸直航等的实现,两岸故宫交流更为海内外所关注,各界普遍期待着实质性的进展与突破。
2009年2月1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周功鑫院长一行来北京访问,被媒体称为“破冰之旅”。当日下午,我们举行了第一次非正式会谈。15日下午举行正式会谈,研讨切实可行的院对院实质交流项目,并针对雍正文物展、学术研讨会与《龙藏经》出版进行务实协商,短短一个多小时内形成了8项共识。3月1日,我带领北京故宫博物院一行10人回访台北故宫博物院。3月2日下午,举行会谈,达成“两岸故宫落实合作交流方案”。
同年10月7日,“2009年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北京故宫出借37件文物参展,这标志着隔绝了一个甲子的两岸故宫,终于正式拉开了交往的序幕。此后,两岸故宫的交流合作深入推进。
2010年6月,“温故知新:两岸故宫重走文物南迁路”考察活动举行,两岸故宫人员共同考察了4省8市,探寻了37个重要的故宫文物存放地点,寻找了当年部分运输路线,串联起一条忆旧思今的携手寻根之路。
2011年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和“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中法艺术与文化交流特展”,北京故宫博物院又借给台北故宫博物院4件和14件文物。与此同时,两院在文物影像互惠、展览交流、人员互访、出版物互赠及合作出版、信息与教育推广交流、学术研讨会交流、文化产品交流、专业学术课题共同研究等领域都有进一步的发展。两岸故宫的交流合作真诚务实、互利共赢,满足了双方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向两岸同胞展示故宫文化的全貌,深化民族文化认同。
多年来,故宫博物院全力拓展与国内外知名博物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学术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开展文物保护项目和科研课题项目、合办学术会议、合办学术刊物、联合办学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3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故宫研究院,我被聘任为院长。故宫研究院以故宫博物院在职和退休专家学者为主体,积极吸纳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建构开放式的高端学术平台。目前,故宫研究院已有21个研究所,将学术研究与文物保护、文化交流等实际工作结合,开展了一系列具有价值的课题研究。
最近几年,故宫博物院在对开放合作中有不少重要举措,其中影响深远的是“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的举办。2016年至2018年,故宫博物院连续举办“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发布《太和宣言》,探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携手寻求人类文明可持续传承的有效途径。故宫博物院先后与印度、阿富汗、希腊等国家合作,在故宫博物院及全国各地举办了多个展现世界多元文明的展览,推动博物馆交流合作,增进文明之间的对话和理解。
让文物遗产“活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按照总书记要求,单霁翔院长十分重视发挥故宫文化的影响力。故宫博物院不断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获得精彩而难忘的文化体验;同时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让文物的故事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日常生活。
2013年以来,随着故宫开放区域不断扩大、展示空间增加,展览数量与质量也不断提升。2015年,适逢故宫博物院90年院庆,宝蕴楼、慈宁宫-寿康宫区域、午门-雁翅楼区域、东华门区域等四大区域对外开放,“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等18项展览陆续开幕,雕塑馆、古建筑馆、数字馆等一系列专馆开放。其中“石渠宝笈特展”共吸引约17万名观众观展,武英门外观展队伍蜿蜒数百米。2017年,“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再次成为文化热门话题。2018年9月,故宫南大库明清家具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故宫的开放面积首次达到80%。近年来,故宫博物院还引进了一系列外国精品文物展,满足了观众多元化的观展需求。
故宫博物院善于运用数字新媒体技术传播故宫文化。通过更新官方网站、发送官方微博、开通微信公众号、营销文化创意产品等灵活的线上线下互动方式,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富有内涵且饶有趣味的形式推广传播,在年轻网民中积聚了大量人气。截至2017年,故宫官方微博粉丝总量达767万,官方微信粉丝量为53万人。“爱上这座城”话题阅读量突破9亿,成为新浪微博账号最受欢迎的话题。端门数字展馆从2015年12月开放以来,一直受到观众的欢迎。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也深受公众的关注和喜爱。目前故宫累计研发文创产品超过1万种,获得相关领域奖项数十种。“朝珠耳机”“朕亦甚想你折扇”“故宫猫”等文化创意产品在注重历史性、知识性、艺术性的同时,又强调趣味性、实用性、互动性。
2017年底,由中央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9家博物馆(院)联手制作的《国家宝藏》节目,播出后获得广泛好评。节目展示了各博物馆重要文物的“前世传奇”“今生故事”,以新颖生动的表现方式开创了文博类电视节目的新热潮,彰显出连接古今、观照当下的人文情怀与文化自信。最近,文化类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又获得公众广泛关注,节目以“文化探索”+“文创运营”,让有着近600年历史的故宫充满年轻感和活力感。
当今时代,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格外受重视。故宫博物院在开展社会教育、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一直走在前列。近年来,每年开展有组织的各类公众教育活动达25000场次,直接参与观众20万人次,形成了以“故宫讲坛”为品牌的成人主题讲座、以“故宫知识课堂”为品牌的青少年假期活动,还常年与中小学学校合作开展选修课程,配合北京市教育系统开展社会大课堂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等,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17年,故宫研究院与中国紫禁城学会合作制作了《走进故宫》课件,全国多家高校均可通过网络平台选修这一课程。截至2018年7月,《走进故宫》课程选课学校共677所,获得学分的学生有198314人,学生满意度达到96.3%。
我们高兴地看到,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故宫文物得到保护,故宫博物院的良好形象得以树立,人们发现故宫与自己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的联系,由此对故宫产生了亲近感。走近大众生活,这也是全国文博行业近年的发展趋势。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并举,中华民族博大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当下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对于全球化时代保存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