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走进石鼓书院:毁于战火的千年学府如何绵延至今?

2018-11-27 15:59 中国新闻网

“天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在湖南衡阳人看来,书院在当地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千年以来,这里的书院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11月26日,记者随“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采访团一行走进衡阳石鼓书院。

书院勃兴

自唐代起,衡州地区便开始建立书院。据当地统计,唐代时已有4所书院,宋代达15所,元代5所,明代22所,到清代已有69所之多。

书院的勃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使衡州地区成为湖湘文化兴盛之地。

中国历史上的书院大多民间色彩浓重,而衡阳的石鼓书院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带有明显的官方色彩。

书院始于唐人李宽的一己读书之处;至宋代官府介入,而成为衡州州学;元代则将其视同官学,纳入学官体制;至明清两代,石鼓书院虽与州、府学分置,但官方色彩依旧浓厚。

从清末改制到毁于炮火

这样的情况持续至清末。

1901年,清政府颁行“新政”。次年,石鼓书院改为“衡阳县高等小学堂”。

其教学内容也从传统的四书五经扩展到政治、历史、地理、修身、博物和数学等课程。

1918年,学堂再改为“县立模范初级小学校”;1932年学校迁址,又与当时的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合并,成为“衡阳县立第一小学校”。

到1942年,衡阳正式设市,石鼓书院旧址成为衡阳市立师范学校校舍。

1944年夏,侵华日军以10余万兵力对衡阳城攻陷衡阳。

千年学府石鼓书院也毁于炮火之中。

今日石鼓

2007年,石鼓书院完成重修。

曾参与复原建设的郭建衡在《石鼓书院》一书中表示,书院的复原建设方案参照清乾隆年间史料,依清代布局和建筑风格重修。

如今的书院坐落于湖南省衡阳石鼓山,三面环水,处于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

此外,与书院隔壑而连的广场也成为当地百姓活动场所。

时至今日,石鼓书院正逐步恢复中国书院讲学等功能。同时,石鼓书院也配合当地百姓的文化需求,扩展出传统书院之外的新功能。

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谭崇恩介绍,书院现在开展了“石鼓书院大讲堂”、传统文化义务讲解等文化推广活动,并成为几所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