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日本的篆刻教育 从传承文脉到建构精神

2018-07-18 08:00 光明日报

来源标题:从传承文脉到建构精神

众所周知,日本的篆刻与其书道一样,都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下产生的艺术门类,它们既带有汉字艺术的深刻烙印,又逐步形成了自身强烈的民族特色。艺术传播的过程,也是艺术教育的过程。长时间的文化交融影响、发展演变,形成的不仅是一部艺术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艺术交流史、艺术教育史。

1.源自中国的篆刻文化

从出土文物来看,日本现存最早的“汉委奴国王”金印是我国汉光武帝中元二年(57)所赐,三国魏明帝也封赐有“亲魏倭王”印绶,它们无疑是日本文物中的国家重宝,同时也说明了篆刻对于日本最初的外来身份。

据《日本书纪》载,奈良时期持统天皇六年(692)神祇官向天皇献了一枚木印,这是日本主动治印用印的最早记录。大宝元年(701)日本通过法令推行官印制,直到平安时代(794—1191)才得到全面实施。这一时期,正是日本派送遣唐使、留学生全面学习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其贵族教育制度也增设了太学、国学,讲授经学、律令、汉文学、书法等。大唐朱色官印与墨迹文稿所形成的气度风规,很快影响到日本的士夫阶层和行政阶层。

此外,鉴真东渡时不仅带去“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迹,也带有熟悉制印技艺的弟子,为日本篆刻打开了方便之门。尤其是被誉为日本“三笔”之一的高僧空海曾来华学习,他撰成日本第一部汉字字典《篆隶万象名义》,将篆隶书系统准确地推介给日本,为篆刻艺术教育在当地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基础教材。除了大量篆体风格的官印外,私印也开始出现并为各行业所应用,这些活跃于市井之间的印章通常是楷书,易于辨识,风格质朴天然,别具特色。这批早期的日本公私印章基本上都是朱文,被称作“日本古印”,它们虽然在出土数量上并不算多,但已经与中国隋唐印风产生了诸多不同,形成一笔较为可观而又可贵的、属于日本的文化资源。

宋元时期大批日本学问僧来华取经,日本禅宗随之兴盛。我国赴日的高僧有兰溪道隆、义翁绍仁、一山一宁等,人数可观。他们的造诣不仅影响了日本佛教,同时也影响了日本的书道和篆刻。书画题款、书迹钤印已经发展成为文化精英的社会风尚。宋元风格的官印、私印、押印在日本镰仓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大面积铺开。文印开始有较多使用,印面形式已经出现多种装饰手法。这一时期正是日本篆刻艺术的发端阶段,其特色重点是满足各阶层的实用,篆刻家也停留在技工层面,教育也主要是使用者的需求影响和技术传授,丰富的审美虽然业已出现,但篆刻的艺术性还处于从属地位或初现端倪,艺术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凸显。

2.日本早期篆刻雏形

室町时代到江户时代,日本学者们开始整理中国唐宋书画名家的款印并出版了《古书画款印》《君台观左右帐记》《和汉历代画师名印泻图》等一大批篆刻集,为书画家制印提供了教材范本。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民众对于书画印的综合审美,提升了鉴赏能力和水平。

我国明代由于石材印章的拓展,打破了以往金属印、木质印的局限。文彭、何震开宗立派,文人治印新风兴起,使用者和治印者实现了合一,高雅审美与技术完成了融汇,引发了明清流派印的艺术高潮。明末清初,我国一批文人、高僧、篆刻家以遗民身份来到日本避难,代表人物有独立(1596—1672)、心越(1639—1695)等人。他们在日讲经、传授书法篆刻,推广汉印及文何印风,心越携带的《韵府古篆汇选》(清初陈策编辑)经翻刻、传播成为日本新的篆文参考书。他们为日本篆刻培养了第一批文人代表、篆刻教育家,学生默子如定、细井广泽等人成为日本篆刻兴起的先驱,独立、心越被奉为“日本篆刻界的鼻祖”。

江户时代,长崎是中国文化涌入日本的必经通道。长崎派代表源伯民(1712—1793)就是师从长期生活在该地的中国篆刻家丁书严、徐兆行、董三桥。这一时期日本篆刻前后形成若干流派,但总体上都是在学习明清今体派系,讲求华丽精巧,注重装饰趣味。京都的高芙蓉(1722—1784)对当时流行的方篆杂体印风极力反对,他推崇秦汉古印,以复古为追求。他的弟子传人众多,形成了影响巨大的古体印风,因此被尊为日本“印圣”。

我国清代中晚期碑学思潮兴起,1880年由杨守敬带去的大量碑版及秦汉印石在日本掀起巨大浪潮,加之配套的《松石山房印谱》编撰出版,共同催生了日本篆刻的“革新派”,他们主要学习中国以邓石如为代表的徽派、丁敬为代表的浙派,追求雄健高古的风格,代表人物有篠田芥津(1827—1902)等人。

明治年间是日本篆刻家来华学习的一个高潮时期,如圆山大迂(1838—1916)师从徐三庚、杨岘,桑名铁城(1864—1938)学习赵之谦、吴昌硕印风,河井荃庐(1871—1945)直接师事吴昌硕,他们不仅丰富了对于中国篆刻的认识与借鉴,同时也对日本篆刻的发展和教育作出了极大贡献。他们迅速影响了一批篆刻家脱颖而出,尤其为日本战后篆刻艺术的崛起储备了人才资源。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