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追寻文学的“通关密语” ——王德威北大演讲“现代中国文论刍议”

2018-05-10 07:41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追寻文学的“通关密语”

按语:应北京大学中文系邀请,著名学者、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王德威先生,于去年年末出任第五届“胡适人文讲座”主讲人,发表了题为“现代中国文论刍议”的系列演讲。“胡适人文讲座”是北大中文系最高规格的学术讲座项目,自2010年设立以来,已经先后邀请过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李欧梵与瓦格纳(Rudolf G. Wagner)四位国际知名学者担任主讲人,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一次王德威教授的系列演讲分为四场,包括“鲁迅,新儒家,‘幽暗意识’:论‘文’与‘心’”、“钱锺书,陈寅恪,与危机时刻的文学批评:论‘诗’与‘史’”、“现代中国文论的‘情·动·力’:论‘兴’与‘情’”与“再论‘启蒙’,‘革命’——与‘抒情’”。根据王德威教授的设计,总此四场讲座“以四种不同角度,审理现代中国文论出入今古、中西的关系;特别强调五四后的文人和知识分子如何与现代情境——从西学理论到政治要求,从历史经验到感觉结构——产生互动,并以文论作为彰显、介入、诠释现代性的方法”。而在“文学革命”发端一百周年之际,以“现代中国文论刍议”为题于北京大学发表这一系列演讲,也旨在向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刊于《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致意。

在第三讲中,王德威教授引用了闻一多视“兴”为“象征廋语”的论述,并在第四讲中结合其“抒情传统”研究,将其发展为一种“通关密语”之说。在王德威讲授看来,“闻一多认为在任何一个社会里,我们都需要有一种‘通关秘语’,一个特别的密码作为彼此沟通、投射共同的心情或心志的方式。在这里我可以不客气地说,‘抒情’是我个人捍卫与解释文学的一个‘通关秘语’。所以我的总结是,谈论‘抒情传统’,无非就是强调今天与此时此地,我们对‘文学是什么’、‘文学能做什么’以及‘文学能够真正影响我们什么’这些问题的一个最强的辩论,以及我个人对这样一种文学传统的致敬”。而追寻文学的“通关密语”,也正是王德威教授此次系列演讲的一条主线。

文/李浴洋

“幽暗”的文心

王德威教授北大讲学侧记

◎袁一丹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立一主以待宾,宾无非主之宾者,乃俱有情而相浃洽。”王德威教授借王夫之诗话,提出一种“宾主历然”的诗学,以代替敌我对峙的诗学,乃基于他在“宾主”之间——海外中国研究与中国本土研究——居中斡旋的位置。宾主之间要达到“俱有情而相浃洽”的状态,离不开熟悉双方语境的居间调停者。

互为“宾主”的诗学,同时也指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西方理论话语笼罩下,长期处于“无主之宾”的“乌合”状态,甚至陷入“反客为主”的窘境。针对敌我对峙抑或宾主易位的研究状况,王德威教授对“现代”、“中国”、“文学”这三个关键词的拆解与重建工作,有其强烈的位置感,更有多重的对话方及预设听众,应置于中外不同的学术语境中加以检视。

王德威教授为此次胡适人文讲座设计的总题目是:“现代中国文论刍议”。“刍议”之名,不仅出于他一贯谦逊的发言姿态,更有意向百年前胡适在《新青年》上发布的《文学改良刍议》致敬。《文学改良刍议》作为文学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其意义不限于“八不主义”所规范的白话文学,继之而起的思想革命及声势浩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次重新估价。百年以后,王德威教授在北大宣讲“现代中国文论刍议”,其旨归或许并不在“文论”本身,而是借“文论”的名义,对以文学革命为发端的现代中国文学及文化思潮进行再反思,意在让业已凝固为学科体制的“中国现代文学”复归于“文”的传统。

从“文学”复归于“文”,并不必然导向文化保守主义,毋宁说是在现代与传统、中与西之间折冲的结果,却意外地展开了一个崭新的知识网络。“文”的传统在王德威编织的话语脉络中,仍是被“现代”发明的“传统”。其对“文”的定义,涵盖文饰符号、文章学问、文艺书写、文化气质、文明传承诸层面,是一个由内而外渐次展开、继长生成的动态过程。

“文”、“心”、“诗”、“史”、“情”、“兴”,一连串中国文论固有概念的复活,似乎有向古典文论复归的姿态;然而如若绕过王德威教授用中西话语构筑的重重迷阵,发现其中暗藏的“文心”,未必是刘勰《文心雕龙》意义上的。古典之“文”坐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心性结构及道德秩序之上,而“现代文学”却诞生于王纲解纽、道德失序的混沌时代,正是为了应对现代人的“心灵危机”。

1918年杜亚泉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迷乱之现代人心》一文,谓“西洋之断片的文明,如满地散钱,以吾固有文明为绳索,一以贯之”。可在王德威用中西理论资源编织成的文论体系中,孰为“散钱”,孰为“绳索”,未必一目了然。究竟是以西学之绳索贯穿中国铜钱,还是“吾道一以贯之”,驱使西学新说为我所用?王德威教授飞龙在天,云端偶现一鳞一爪,都值得我们回味半天,更展现出历史的互渗及理论跨时空的流动性。

在第一讲中,王德威教授拈出“幽暗意识”一词,刻意与思想史家张灏对话。张灏先生关于“幽暗意识”的定义,根植于善恶二元的双重人性论,以一战后欧洲基督教的“危机神学”(Crisis theology)为背景。此种“危机神学”认为人、神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可能有近乎神的“完人”,人不过是生存于两极之间、可上可下的动物,因为人性内在的阴暗面是难以根除的,随时有堕落的可能性。“这种幽暗意识是以强烈的道德感为出发点的,惟其是从道德感出发,才能反映出黑暗势力之为黑暗,之为缺憾。”(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基于人根深蒂固的堕落性,尤其是权力的毒素,张灏主张从外在的政治制度上加以防范,而非通过儒家的德性修养加以净化。

如果顺着张灏对“幽暗意识”的界定去理解王德威所谓的“文心”,不免有一脚踏空之感。这种踏空感,反倒成为引导我走出话语迷阵的线索。王德威教授对“幽暗意识”的借用,并非以双重人性论为基点,而恰是要跳脱德性与政治的连锁,回到文学的立场,反驳此种非黑即白的善恶二元论。在他看来,“现代文学”的魅惑力,正在敢于直面现代人搅扰不安的心灵状态,于深渊中看到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或许正是王德威将鲁迅与“新儒家”并置,并以《墓碣文》为核心文本的用意。

鲁迅的《墓碣文》是王德威这次系列讲座中唯一大段征引的文学文本。《墓碣文》中“抉心自食”的意象,或可读作“现代文学”的一个隐喻。“坟”中的“死尸”若视为现代文学的肉身,古典之文难以借尸还魂,是因为“中无心肝”,或者说“文”所赖以生存的心性结构与道德秩序,已被置换为“本味”无从得知的黑暗之心。如果说古典之“文”是由内而外渐次“彰显”的过程,对于内中潜伏着幽暗意识或“空心”的现代文学而言,“彰显”的同时也是“掩盖”,隐匿不住的是如临深渊的不安与恐惧。

如何理解王德威前三讲的内在结构,或者说“文”与“心”、“诗”与“史”、“情”与“兴”这几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王德威教授一开始就声明他所谓的“文论”(Literary Thought)是反理论的,意在对抗植根于西方学院体制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因此其选择的概念,均带有重层的阐释史,并裹挟着混沌的历史势能。反理论的宗旨,恰恰说明王德威的“现代中国文论刍议”实则源于一种反体制的理论冲动。

王德威的讲述方式,表面上看是历史化的,其征引的文本,上至《论》《孟》,下至毛泽东、刘少奇的革命话语。这种貌似历史化的呈现方式,其实建立在人、事、物之间似有若无的微妙关系之上,或想象性的对话中,可视为一种“依微以拟议”的谱系学。此种“依微拟议”的谱系学,遵循“旁通连类”的原则,印证了比较的不可能性亦即其最大可能性,用钱锺书的话说:“在某一意义上,一切事物都是可以引合而相与比较的;在另一意义上,每一事物都是个别而无可比拟的”。

在第二讲“危机时刻的文学批评”中,王德威对钱锺书《谈艺录》的精彩阐发,可帮助我们理解其“文论”的内在结构。钱锺书《谈艺录》的理论抱负在于“明其矛盾,而复通以骑驿,庶可以语于文史通义乎。”“明其矛盾,而复通以骑驿”才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看家本领,王德威认为“比较不来自想当然尔的平行互惠、你侬我侬,而来自不可思议的、偶然凑泊的互缘共构。正是因为差异、裂缝的存在不容忽视,我们才有了磨合补缀的动力”。究其学问的底色,王德威不是谨小慎微的文学史家,而是善于化惊险为惊艳的比较文学研究者。所谓比较批评,在他这里,“不是一了百了的众星归位,而是有如擦边球,有如抛物线,在那一闪而过的时刻形成接触面或制高点”。

最后一场座谈聚焦于“革命”、“启蒙”、“抒情”三者的博弈。“情”的萎缩,或被消费,是需正视的时代症候。曾与“革命”、“启蒙”携手而行的抒情,曾赋予“革命”、“启蒙”以原动力及光明愿景的抒情,廓然大公的无我之情,竟萎缩成小情小爱、小打小闹。抒情传统论在后革命、后启蒙时代遭遇的质疑,问题或不仅在论述本身的阐释效力,而在其预设的竞争对手:以“革命”与“启蒙”为支撑的宏大论述,已处于信用透支的状态,沦为空洞的大词。“抒情”与“革命”、“抒情”与“启蒙”,是相反相成、相爱相杀的竞争关系,当一方萎缩、消寂后,另一方也难以独大。而现代中国抒情传统论的最大敌人,或潜伏在其内部,即抒情话语形成的修辞惯性。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