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书店需要比“美”吗?

2018-04-27 15:20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书店需要比“美”吗?

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又来了。与往年一样,从庙堂到江湖,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活动。随着投入的资源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日益增加,读书日的仪式感也与日俱增。

全社会上下齐心协力打造读书风气,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件好事。但好事未必意味着完美,在全民大兴阅读的热潮中,有些现象就值得商榷。颇为吸引眼球的“最美书店”、“最美图书馆”是否需要降降温?

微信、微博上,也时不时地有最美书店出来刷屏。浏览下来,会发现大都是讨论书店的颜值,空间、光线幻化出了诗情画意的照片,拍照留影“到此一游”的多,打开书本读上几页的似乎不多。一家家美轮美奂的书店里面,售卖阅读借以传播价值观的功能让位于形象展示功能,书店、媒体、大众也沉醉于称颂书店颜值的狂欢中。另一方面则是,每到世界读书日,会有各种各样的数据,来强调一个事实:“中国人读书太少,中国人怎么就不读书呢?”大量的自媒体也在发文章,不断强化这个事实,“读书与不读书的人,差别到底在哪儿?”“致所有不读书的人:你将‘死’于35岁”“经常读书,就不那么容易惊慌”等,在谈所谓读书问题的时候,苦口婆心地制造着焦虑。

似乎是不读书不行,但是到了书店又让人沉醉于雕梁画栋。读书这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在公共领域却跑偏成了一种“分裂的文化”。何以至此呢?

根本原因可能是私人领域的阅读不适合成为公共话题。随时都有大量的机构、个人打着推荐阅读的名义进行各类荐书活动,知识付费市场也以“厚书读薄”的噱头进行运营,但是反过来理解就是阅读这件事情没有统一的标准,众口难调,根本不可能通过所谓专家推荐形成一致意见。阅读与人的思想紧密相连,毫厘之变可能会造成相差千里万里的决策,“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此理。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让信息传播、获取更多的多元化。纸质书不再是阅读的唯一方式。数字出版的兴盛,让大部分纸质书出版之时就同步推出电子版,网络文学更是在纸质出版之外形成一套闭环的数字出版市场。随着泛娱乐市场的发展,阅读逐渐成为文娱生活的一部分,电视、网络的各类节目都在传播书本上的内容,尤其是一些知识类的讲座、课堂以及这两年大行其道的付费音频和文化综艺。这些东西于大众而言,足够解决日常的阅读需求,而且还比看书要生动得多。网络购物的发达,书店、图书馆也不再是图书的唯一获取渠道,经营压力倍增。所以行业洗牌频率加快,业务模式单一的书店加速度撤离市场,坚持下来或者新入场的书店,都要想尽办法开辟新业务,打出书店是生活方式的招牌,卖咖啡、做衍生品、搞出版、24小时营业等,既制造噱头还能增加收入。

近几年以来文化市场发展迅速,各类资本纷纷涌入。逐渐下行的房地产也不落人后,借鉴欧美港台的做法,在地产项目上增加文化场所、提供文化服务,既能获取政策层面支持,也能拉进与消费者距离。经过多轮市场选择,书店成为商超综合体的一部分,成为地产业务的“门面”。诚品书店、字里行间、晓书馆、方所等背后都可以看到地产资本的身影。叫卖书店的颜值,与地产公司的销售套路一致,大众对最美书店的迷恋,近似于对花园洋房的向往。世界读书日这种公共性的节日,需要制造公共事件,跟双眼直接相关的最美书店自然成为热门话题。

出现的问题是,都在注重书店、图书馆颜值的时候,就很少有人关注书籍本身了。去年某自媒体大号曝出来最美图书馆篱苑书屋充斥着盗版书、假书,就仿佛给重颜值不重书的诸君打了一下脸。再去看其他所谓最美书店,可能跟篱苑书屋难兄难弟。到了书店只拍照不看书、建了书店只说书店有多美而不提书籍的价值,这与买椟还珠无异。

这就像影视本来是传播价值观和审美的艺术作品,需要细细打磨,才能跟契合大众审美。在互联网资本进入以后,被改造成了流水线生产出来小鲜肉、小鲜花霸屏的纯粹商品。制作方不再放弃了理想追求,根据用户口味出产影视产品,赚钱是唯一目的。大众趣味也被分化,审美异化成了拥趸们消费颜值、话题等“爽感”的过程,美学功能被商业逻辑打败,烂片遍地还财源滚滚。

理想中的书店应该怎么样?店面不大,身处闹市却异常安静,书柜书桌排列紧凑,陈列的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不管岁月变幻,始终有一份坚守。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