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四南大街43号,是一家名为正阳书局砖读空间的书店。这个又被称为万松老人塔院的地方,在4年前成为公益性的阅读空间,运营者是颇有名气的正阳书局创办人崔勇。慕名而来的读者、京味文化爱好者们总能把小院塞得满满当当,注入盎然生机。
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值此书香浓郁之际走进这富有古都韵味的特色阅读空间,倾听一个人的书局故事,感受一座古城营造“书香之城”的梦想,别有意趣。
1 收集古旧书“留点念想”
老门板、老桌椅、老窗棂、门墩儿、城砖、胡同门牌……在西四南大街43号院这个普普通通的院子里,堆满了和老北京相关的物件,房内的书架上密密麻麻摆放着关于老北京的图书,还有挂在墙壁上的老地图。每一样,都透着历史的沧桑、时光的味道,似乎在讲述着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悠悠岁月。
这个如此宁静的小院儿就坐落在繁华的西四地段,坐落在北京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具有800年历史的砖塔胡同口,周围熙熙攘攘、车水马龙,院内却仿佛另一个世界。院子中央,巍然矗立着那座同样有着800年历史的万松老人塔,一切都显得如此静谧、自然。作为正阳书局的创办人,崔勇对于万松老人塔院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敬畏之情,每天都要仔仔细细地巡视好几遍,唯恐出现一丝纰漏。
“800年的老古董,可不能出问题。”崔勇说。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开一家书店,还把书店开进了800年历史的万松老人塔院。 为何开书店?还要从2007年危房改造说起。当时,已经在前门大栅栏居住了20多年的崔勇,搬离了那片从小长大、再熟悉不过的地方。
“搬家这件事儿对我触动太大了,故土难离!”一口京腔的崔勇说。搬家时,崔勇从床底下发现了几样珍贵的老物件,其中有一张在胡同里拍摄的全家福,老照片上有高祖父的身影;还有一本曾祖父在1949年后撰写的家族回忆录。
崔勇回忆,拿到那些老物件感觉就像被电到一样,原来家族历史是这个样子。由己推人,由人及城,崔勇由此开始留心收集有关北京城的历史文献。旧书摊、图书馆、废品回收站以及搬迁老宅,凡是能收到老书的地方,他都尽量寻访,范围越扩越大,书越收越多。
“前些年伴随城市改造,大量老建筑被拆掉,我们记忆里的胡同弥足珍贵,能收一点是一点,给这个城市留点念想。”在崔勇看来,文献里的故纸陈字,能从一个侧面客观真实地记录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形成以及发展。这些记录正是一座城市的生动回忆,更是这座城市留给后人的财富。
2 转型为首个非盈利阅读空间
“书店刚开始那几年确实是艰难维持。”2009年,崔勇离职创业准备开设书局,转了一圈,最终回到了他生长的前门大栅栏,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铺面里开办了正阳书局。
“北京需要什么样的书店?”“北京市民有什么样的阅读需求?”这是崔勇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也由此衍生出了他开设书店的宗旨。故而,书局以“正阳”为名,用九门之首来为书店命名,表达自己传承北京文化的心愿。
“刚开始的时候客流量可差了,去前门大栅栏旅游的人没多少会来这儿看书,因此,收书、卖书、算账,都是我一个人。”崔勇笑称,自己当了好几年的“光杆司令”。
2009年,恰逢中国互联网经济快速腾飞,实体书店受到很大冲击,读者对象小众的正阳书局也没能例外,只能苦苦支撑。崔勇回忆,最困难时,书店的电费都只能50元、50元往里面充,自己的社保都是找“发小”东拼西凑才能交上。
就这么苦苦支撑了5年,情况终于在2014年出现了转机。当年北京市西城区文委开始探索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新模式,将万松老人塔院作为试点项目。几经筛选,西城区文委选择专营老北京历史文化书籍资料的正阳书局作为委托运营方,打造公益性质的“北京砖读空间”,政府提供免费的空间和基础运营设施,并主导成立了由区公共图书馆、属地街道社区居民代表等共同组成的运营管理委员会。
对此用心颇多的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说,2013年,中央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提出文博图场所要试行法人治理结构,组建理事会,引进社会力量。而传统的文博图场所从财政保障、人员管理和具体运营机制上相对固化,于是,万松老人塔院被拿出来作为文物活化利用和文博图场所社会化运营的综合性改革试验田。
2014年,正是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砖读空间”作为北京首个非营利性阅读空间正式开放:它既是一个文物活化使用的展览展示馆,又是兼具图书馆和实体书店功能的阅读空间。
“以前觉得政府离我们很远,现在政府和我们在一起。如今,房租也免了,看书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崔勇说,正阳书局还要继续立足老北京的特色,广泛收集老物件,“‘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北京是我们生长的地方,这里的胡同,这里的老书,这里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根和魂,我要把正阳书局做成‘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