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孔庙国子监里思先贤(3)

2018-03-19 16:14 北京晚报

3 大成殿里匾额多

大成殿是北京孔庙的核心建筑。最早“大成”这两个字是孟子评价孔子时提出来的,意思是孔子的才德学识非常高,是一个“集大成者”。

不管是北京的孔庙,还是地方的孔庙,都有大成殿,大成殿里边供奉的是孔子的牌位,然后是“四配”(“复圣”兖国公颜回、“述圣”沂国公孔伋,“宗圣”成国公曾参、“亚圣”邹国公孟轲)以及十二位先哲的牌位,因为这些人对儒家思想的创立、继承、发展、传承,做出很重要的贡献,所以说把他们这些人的牌位,要供奉在大成殿。

除了大成殿,还有一些先贤先儒是在孔庙东西庑的配殿来供奉。北京的孔庙作为国庙,一共有150多位先贤先儒先圣,在这里配有牌位,以供后人祭祀。这样皇帝的自然崇拜、先祖崇拜、先贤先圣文化的崇拜(在孔庙)就统一在孔庙了。而且以故宫为轴心的中轴线东侧,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中间就孔庙,天坛、地坛和孔庙基本上是在一条线上,这种建筑布局本身就是天地人三统一,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

孔庙也叫文庙,又叫先师庙,孔庙国子监是一体的,即庙学一体,也就是说有了学,就要建庙,学生就要祭拜孔子。这个传统是何时形成的呢?在汉朝汉武帝的时候,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把孔子的思想,正式地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从汉朝起,当一个皇权确立稳固之后,都要把孔子的思想重新整合作为教育教化臣民的思想,历时两千多年。

在北京孔庙有一通元代的加封碑,碑文上写有对孔子的评价“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修《礼》、《乐》,定《诗》、《书》,作《春秋》,赞《周易》……”后世还有一句诗非常形象地评价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明清时期,皇帝都非常重视孔庙的祭祀。清朝康熙皇帝自幼就读儒家经典,康熙皇帝登基不久,就为孔庙写了一个匾,把孔子称为是“万世师表”。康熙去世后,雍正皇帝继位,照例题匾,这个规定一直延续到宣统皇帝。皇帝题写的匾都在孔庙大成殿内:康熙皇帝题“万世师表”,雍正皇帝题“生民未有”,乾隆皇帝题“与天地参”……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皇帝登基给孔庙题好匾额并挂起来后,全国各地省府州县,凡是有官学有孔庙的地方都得挂这块匾。通过挂匾悬匾,彰显了孔子对社会的贡献,而匾额也是中国治国理政的重器之一。

4 汉武帝后历代皇帝都要祭孔

为什么汉武帝以来,当一个政权确立稳固之后,或者说经过调整之后,统治者都要重新审视,用儒家思想来治国安邦呢?儒家思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要来分析孔子是怎么“炼成”的?

孔子诞生于春秋时期,他的父亲叔梁纥是陬邑大夫,这是当时最末等的一个贵族。叔梁纥身材伟岸,勇猛高大,能征善战,在偪阳之战中,他托起了城门的闸门,让里边冲进去的士兵又退回来,减少了伤亡,立下战功。因为叔梁纥的战功,鲁国国君封他为陬邑大夫。

叔梁纥一生结过三次婚,娶过三房夫人,大夫人给他生过九个闺女,没有儿子。后来他又纳了一个妾,生了一个儿子叫伯尼,孔子是仲尼,排行老二,所以孔子在一段特殊的时期也被称为“孔老二”。当时,孔子父亲跪祈尼山,求拜山神,赐他个儿子,后来恰好孔子降生,于是孔子名丘,字仲尼。如今山东曲阜的尼山还有夫子洞,当地有传说孔子是在那个洞里出生的。

因为孔子的父亲是陬邑大夫,还算是贵族,孔子得以进学校接受教育,为他最后精通六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孔子的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就把孔子从陬邑带到鲁国的国都曲阜。曲阜当时是周公姬旦的封地,周公的儿子到这儿做国君的时候,把周朝的大量古董、古籍、典章带到了鲁国,这为孔子在曲阜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关于孔子的学习,还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孔子向师襄学琴,师襄教了十天半个月,说这曲子你已经学会了,你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这个曲调我已经学过了,但是演奏曲子的技巧还没有学好,所以还得继续学。孔子又学了一个礼拜,老师又说,你这个技巧也差不多了,可以学习新曲子了。这时候孔子又说,曲子固然演奏得比较熟练了,但是还没有领略到曲子表达的秩序和神韵,所以我还得继续学。孔子又学了一段时间,这时老师说,你这下真行了,没有问题了。孔子说不行,我还得继续学,曲子演奏的技巧我掌握了,曲子表达的基本中心思想,我也明白了,但是我还没有领略到作曲本人的为人风貌,所以他又继续学习,最终他把整个都掌握之后,才去学新的曲子。

孔子做官是从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县令)做起,此时孔子已经五十一岁。此后孔子又相继做过司空和司寇,最后官至代理国相。在这期间,他推行过他的一些政治主张。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他认为当时礼崩乐坏,因此他希望重新恢复周朝的礼制,但那些士大夫以及贵族都不接受,孔子只好辞官。

辞官后,54岁的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孔子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楚国等地。从54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四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

在周游列国期间,孔子一边接收弟子办学,一边向诸侯国的国君,推行他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但是他四处碰壁。68岁时,鲁国的国君又重新把他请回来,封他为国老。这时候孔子开始总结反思自己的经历,同时还完成了修《礼》、《乐》,定《诗》、《书》,作《春秋》,赞《周易》这一系列的事,直到他去世。

孔子生前曾这样总结他的一生:“吾十之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根据他生前的一些思想及对话,编纂成一部书——《论语》,这本书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典籍之一。

孔子一生有很多成就。比如,三十岁就开创私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孔子开创私学,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他结束了教育的垄断,让一些贫困的孩子也能接受教育。

孔子68岁回到鲁国,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包括以鲁国为蓝本的一些大事迹,整理出来,并通过他的弟子再传下来。这为我国的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鲁国的国君在孔子去世之后,也非常悲哀,亲自写悼词哀悼孔子。孔子的弟子也纷纷来为他守孝,并编书传承他的思想。后来,刘邦第一个用“太牢”(即皇帝祭天大典)到曲阜祭拜孔子。汉武帝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祭奉他。唐代开元年间,唐玄宗把孔子正式封为王,封他为文宣王。到了宋代,又封他为至圣文宣王。到了元代,专门在孔庙为他建了一块碑,并在至圣前面加俩字“大成”,孔子也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即集大成者,德才兼备的、最高的圣人。历代皇帝的加封和推崇,对孔子影响力的形成,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吴志友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