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三代,孔庙和国子监虽是两处不同的建筑群,但实际作用是一体的。它们是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古代学子的最高学府,是古代教育最核心的一环。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人们能够感受到数千年来文人学子对于至圣先贤的尊敬。
1 孔庙祭祀孔子 国子监是最高学府
孔庙始建于1302年,当时正是元朝。元朝皇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在规划元大都的时候,就把孔庙规划在如今的安定门内大街以东、雍和宫大街以西,南临方家胡同的区域,它的最北端紧邻城墙。当年这一整块区域,都是庙学及相关附属之地。
孔庙国子监自元代建立时,就是皇家祭祀孔子的场所,元明清三代皆是如此。皇帝在这里代表国家行礼仪,宣教化,昭文明,流教泽(教化的恩泽)。每逢春秋两季,皇帝都要在这里祭拜孔子,或者是派大臣代他来行国家的祭祀之礼。
孔子的诞生地是山东曲阜,但曲阜不是国庙。它是孔子的家庙。曲阜孔庙的规模也很大,年代也久远,但是北京的孔庙是国庙,是代表国家祭祀的专门场所,从这一点来看,它与曲阜孔庙有极大区别。
在历朝历代,皇帝登基之后,除了上朝理政,批阅奏章之外,活动最多的可能就是祭祀了。《左传》中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它是排在前面的。那么皇帝在祭祀这方面,要做些什么?他要完成三种崇拜的祭祀。
一种崇拜就是自然崇拜,即皇帝祭天地、祭日月、祭先农,北京城的九坛八庙,当初就是皇帝用于自然崇拜的场所。皇帝被称为“天子”,意思是天的儿子,所以皇帝举办规模最大的祭拜就是祭天。天坛正是祭天的场所。如今天坛的祈年殿,作为北京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除了自然崇拜,第二个就是先祖崇拜。作为皇帝,他也要祭祀先皇先祖。祭祀历朝先皇是在历代帝王庙,它在北京白塔寺东面。祭祀先祖是在太庙。
第三个就是先贤先圣的文化崇拜。上面提到了,祭祀孔子在孔庙国子监。北京的孔庙和国子监听起来是两个名称,但是实际上它是一体的,庙学一体,庙学合一,左庙右学,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教化庞大的体系,而这个体系的中心,正是北京的孔庙国子监。
孔庙现在仍然保留着三进院,很多人认为最后一进院是崇圣祠,其实崇圣祠后边还有一进院:韩公祠。孔庙占地23000多平方米,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孔庙还在创新方面做了积极有效的尝试:2010年编创推出大成礼乐古典乐舞演出。2015年推出了孔庙《中国礼乐文化展演进校园活动》,并在北京10所学校做了20场公益演出。
孔庙2010年推出的大成礼乐,日常演出地点就在孔庙崇圣祠。大成礼乐的展演,是根据孔子倡导的把礼教寓于乐教之中的观念进行创作的。孔庙的研究人员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的韶乐、雅乐、祭孔乐舞,又结合孔庙的一些内涵,把孔子的理念结合起来,编创了这样一套古典舞蹈,最后通过演员把中国礼乐的精髓呈现给观众。大成礼乐受到中外观众的好评,如今已成为孔庙的一个品牌。大成礼乐每天上午有两场,下午有三场演出,多的时候演过九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孔庙还重新修缮了碑林。说到碑林,很多人都知道西安有非常壮观的碑林。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最大也是唯一的皇家碑林是在北京孔庙国子监。2011年,碑林展示区的共239通御制碑全部修葺一新,这也是孔庙国子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所谓御制石碑,就是皇帝御赐给孔庙国子监的石碑,皇帝将文字刻成碑后,放在这里供奉。其中最大的一组碑刻就是189块十三经刻石,它是1791年,乾隆皇帝在位时,历时三年多完成的“文化工程”。碑石上刻的是儒家经典,一百八十余块,远远望去,非常壮观,而且每块石碑非常完整,选用的材质也非常好,刻的字都是蝇头小楷,这些都是“国宝”级文物。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朝国家的最高学府。它的另外一个名称就叫太学,和科举制度是相伴而生的。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终结于清末。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历时1300多年。国子监也见证了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对于国子监,有些人认为是古代学子考试的地方,实际上,国子监不是考场,考场在贡院。国子监是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北大清华。同时它还有管理教育的职能,所以历史上它的地位非常高。
因为国子监的历史地位,周边的街道也被称为国子监街,国子监街也叫成贤街,北京市有很多的老的街道和老的胡同,但一般只有街道或胡同中的某些建筑是文保单位,而不是整条街道都是文保单位。只有国子监街,这整条街是市级文保单位。2009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报》等几家联合组织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评选,国子监街第一批当选。国子监街上有两块下马碑,不光是北京的国子监街,地方孔庙前面的街上,几乎都有两块这样的碑。在当时,不只是文官武官下轿下马,连皇帝到孔庙祭孔时,到这里一般都要下轿,亲自走进来,斋戒沐浴,然后举行祭孔典礼。
国子监占地29000多平方米,孔庙和国子监加起来一共是52000多平方米。国子监是第一批国保单位,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60家国保单位,其中就有国子监。孔庙1988年才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如今,这里是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由两个国宝级的古代建筑群组成一个博物馆,这在世界上也是非常少见的。
2008年奥运会举办期间,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作为接待奥运宾客团的定点单位,接待了三十多批重要的宾客,如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夫人。这些政要到博物馆之后,都很震惊,因为很多人都去过长城、故宫、颐和园、北海等,但是没有听说过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他们来了孔庙和国子监之后,感觉非常好。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北京的古都风貌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天圆地方皇帝之尊”的辟雍
国子监这组古代建筑群里的中心建筑就是辟雍大殿。辟雍大殿整体的造型和故宫的三大殿规制是一样的,故宫有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三大殿,孔庙有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牌位的。大成殿在当时可是“九五之尊”的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皇帝祭孔的场所。
国子监辟雍大殿是皇帝讲学的场所,皇帝在这里边讲经布道。从辟雍建筑本身看,它有非常重要的寓意:建筑外圆里方,四面环水,而且东西南北共有四座桥,皇帝坐中央讲课,其内容通过水和四座桥传递出去,这象征着皇帝教化的恩泽通达四海。
辟雍与中和殿的造型有点类似,不过走进辟雍大殿里边,就会发现不一样之处:辟雍大殿里,一根柱子都没有,用的是非常开阔的特种天花藻井。大殿方正敞亮,且没有遮拦。为什么会这种设计呢?因为功能比较特殊——皇帝要在这儿讲课,因此不能有遮拦。
辟雍大殿建造于乾隆年间的1783年,和绅、刘墉等人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这个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天人合一,是一种很好的印证。按我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就应该是国子监的辟雍大殿,它也应该成为“国学”的一个标志。谈及中国的传统文化,谈及国学,首先就应该想到国子监的辟雍大殿。
辟雍这样规制的建筑,表示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其他的人是不能用的,用了那就是违反了礼制。作为同样重要的建筑,天坛的祈年殿与辟雍又不一样,祈年殿里有很多柱子,这些柱子有着重要的功能,因为皇帝要跟天沟通,而柱子就是重要的方式之一。祈年殿的中央有四根立柱,代表一年中的四季,而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国子监的辟雍是皇帝讲学的场所,虽然里边没有一根柱子,但它采取的是抹角架海梁的方法,把重力分解到外边去,非常科学。
乾隆主张建造辟雍,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西周的时候,就有了早期的官学,皇帝要给贵族的孩子上课,而上课就要有一个场所,就有了“辟雍”一词。《礼记》中说“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入泮也就是入学的意思。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早期用作辟雍的建筑都没了,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在国子监重新建造出辟雍这样的建筑,对于后世有着重要的作用。皇帝在辟雍讲学,也是一个文化的传承,这个传承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如今,一些外国元首第一次来中国访问,多半安排这些元首在北大清华做一个演讲,其实就是皇帝在国子监辟雍讲学的一种延续。
国子监太学门里有一座琉璃牌楼,它是皇帝为文人学子而立的牌楼,它体现了皇帝对学校、对教育的重视。在北京其他地方也有琉璃牌楼,比如卧佛寺前面有一个大牌楼,北海有一个大牌楼,东岳庙前面也有一个小牌楼,这些都是琉璃牌坊。另外,国子监里有两座碑亭,这组建筑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成,它们与辟雍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