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灯艺传千年 (2)

2018-03-07 15:31 北京晚报

2 一盏宫灯工序上百

老翟拿出几件陪伴了他几十年的工具,分别是锼弓子、手工刨等。年轻时,他是北大附中的学生,美术红灯厂到学校里招人。“那时候包分配,是学校把我分到厂子里的,没想到能干一辈子。”老翟感慨地说,回想初进厂时,有三百多号工人,做宫灯也像现在的流水线作业似的,机器组负责下料开料,成活组负责做成产品,壁画组负责画片,流苏组做灯穗,喷漆组负责刷漆,大家各自负责其中的一部分。而老翟主要学的木活,从那时开始,他就学会了使用锼弓子、手工刨这些工具。

“厂里那时候的业务范围还挺广的,除了宫灯外,还做灯罩、喇叭盒、电话机等。领导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品种多点,形成互补,总有一种产品的销路好。”老翟陷入了回忆中。他进厂的年代,正是“文革”后期,百废待兴,他和师兄弟们跟随郭汉、徐文起、孙守亮、刘洪福、袁振经、李春等身怀绝技的老师傅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宫灯技艺,师傅们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手艺倾力相传。

从工艺角度讲,宫灯的主要工序有木活、画片、流苏。木活包括锼活儿,用锼弓子锼花牙子图案,包括磨工,然后是上漆皮儿,然后喷漆。“其中木活是最重要的,宫灯主要靠木活支撑起来,你看这只小小的六方宫灯,它有120多块木头,瞅着不起眼,但很繁琐,千变万化,工序要100多道,而那个有1个母灯6个子灯的子母灯,制作起来就更麻烦。”对于宫灯技艺,记者是个完完全全的外行,虽然事先作了些准备,但也要努力地理解老翟所说的技术上的特点。

木活为何如此繁琐精细?老翟拿起那只六方宫灯,很利索的边拆卸边解说。宫灯的窗扇要贴绢装玻璃,虽然小巧,但一点不比真正的窗户省事。宫灯不用一根钉,全部是榫卯结构,因此框架必须结实、设计合理。框架完成了,还有装饰性的雕花。惯例是镂空雕刻,凸出灯体的部分称为“花牙”。花牙样式,基础的有十来种,临时变化无穷数,雕刻分布的位置也很灵活,上层扇面上有顶花下有花牙,下层扇面仅有下部花牙,六根灯柱上的花牙图案又不一样,皇家用的宫灯可以在柱顶雕刻龙头、凤头,民间则不行。

北京宫灯的工艺包括:锼、雕、刻、镂、烫等,从木工备料、开料,到雕刻、拼接、黏合,少不了还要抛光、打蜡、上漆,再贴绢或上玻璃,最后插上龙头、挂上流苏……雕刻时以铁丝锯穿,再用刀刻,然后用铁丝磨其空隙。现在有了更先进的工具,可以协助备料、开料、切割,但雕刻之事还是要手工。

“做宫灯的话必须会木工,但是木工又分很多种,像木匠、小器作、大车匠等,还有一种叫斜木匠。木匠就是做平常的家具的,大车匠是什么呢?过去咱们的马车全都是木头做的,包括轱辘、轴全都是木头做的,做马车的就叫大车匠。而斜木匠是做棺材的,因为棺材上所有的锁、料全是斜的,没一块正的,所以那叫斜木匠。像我们做宫灯的属于小器作,就是比较小的器件、器物。”老翟说,他当了三年学徒,才算出师,可以独立制作宫灯了,当时那种喜悦之情真是难以言表。

回想起学艺期间的趣事,老翟还记得师兄弟们互相较劲,他说:“那时候大家都年轻气盛,要比着看谁的技艺好。我们四个师兄弟较上劲了,把手表往桌子上一放,四个人一起锼牙子,看谁锼得最快。一小时的时间内,我和师兄都锼了上百个窟窿,现在让我再锼,我连五十个都锼不出来。”

美术红灯厂辉煌的标志是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红灯笼。“你知道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城楼挂的灯笼有多大吗?直径两米七!是我们厂现场制作的。”当然,这也是老翟听厂里的老师傅们讲的。当时像那么大的灯笼,无法做成收缩的,因为收缩后再伸展开会变形,无法保持原样。而在厂子里制作的话,直径两米七的灯笼又不好运输。“后来,厂里就在天安门下边就地制作,再抬上去挂起来。以后每年都要修一次,修不好就换。改革开放后,天安门城楼拍卖开国大典的灯笼,有人花1360万给买走了。实际上从艺术价值看,那种大红灯笼是无法和宫灯相比的,但是它的历史价值大些。”

“我们厂做过的最大的宫灯直径达四米,是给北京西站那边一个酒店做的,那个酒店的装饰就是中式复古的,我们到现场查看后,设计出子母灯,十多个工人干了三个月。”老翟说,宫灯的市场虽然在萎缩,但宫灯永远不过时,怎么看怎么有味。老物件为什么能保存下来?就是因为百看不厌。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