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多元且包容的现代化大都市,北京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在此工作、学习或者定居。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要来北京发展,他们给出的具体原因是不一样的,但是你仍旧能够感受到一个共通的东西——对北京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欣赏。
不管是嫁给了中国人、在北京待了11年之久的意大利女孩Eva Sara Molaro,还是在北京上学的马来西亚姑娘Siti,或是在北京做公司创业的荷兰小伙子Maxime,他们都在北京找到了留下来的理由。
在他们的文章里,我看到了他们对北京这些年巨大变化的强烈关注,同时他们对于北京的发展速度也十分惊讶。意大利的Eva Sara Molaro说“印象里灰蒙蒙的天变蓝了,各方面发展甚至可以成为全世界首都的模范代表”;马来西亚的Siti说“每个在北京的外国人都喜欢用网购,因为实在是太方便了”;荷兰的Maxime说“北京有着现代都市和传统文化兼具的气质,虽然发展极快但从不忘记文化之根”;美国的Nelson说“最喜欢去国家博物馆看免费展览,地铁也可以带自己到任何景点,各类文化生活极其丰富”;已经离开了北京的德国人蓓兰甚至觉得北京是个能符合她几乎所有想象和要求的城市……
几乎所有我采访到的外国人都提到了北京越变越好的空气、越来越方便的生活条件和越来越浓厚的文化氛围,包括网购、共享单车和滴滴打车等APP及网络应用软件,也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十分便捷,外国媳妇Eva Sara Molaro甚至觉得,如果回到意大利,她会无法忍受没有“二维码扫一扫”的日子。
从“外人”的讲述里,我们或可发现,原来北京的发展是如此全面和渗透人心,他们的感受与我们角度不同,却更为细腻。他们中的不少人用“传统文化跟现代发展的交融和碰撞”来形容这个神奇的城市,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当一个外国的异乡人在北京找到了归属感和幸福感,你便可以知道,北京的魅力和变化有多大了。文/本报记者 雷若彤
在北京,一部手机几乎解决了所有需求
讲述人:Eva Sara Molaro
国籍:意大利
在京职业:教育行业相关
我在北京生活11年了。这些年这里都发生了什么?奥运会成功举办、各大国际会议成功召开、政府换届、酒吧餐馆林立、共享单车(共享各种东西)流行、电动车推广、空气质量改善、滴滴打车盛行、快递业发达(任何你想得到的东西,都可以通过物流实现)、新地铁的开通、垃圾逐渐实现零污染等等。其中,还有一个细微但是明显的变化——现金这个从前的香饽饽,现在似乎逐渐消失了。
我第一次来到北京是在2004年,我还记得那个时候北京天空很暗,还有各种小商店。当我2008年之后又一次回到北京,我发现这个城市变了。整个城市被浓浓的奥林匹克氛围所围绕,空气质量在慢慢变好。
从那之后,一场快节奏的科技进步发生在北京。如果一个外国人在北京学会了怎么使用淘宝、饿了么和京东等软件,并且依赖上之后,一旦回到家乡待上一阵,我敢肯定他会非常不适应。比如,在我的家乡,如果我去家附近的杂货店买东西,我会想“为什么没有二维码扫一扫收款”;再比如,如果我在网上买东西,本来网上就没多少选择就不说了,送货速度还特别慢,基本上就是一个字——等,这物流让人感觉很沮丧。
北京的确已经经历了一场科技革新,而且我敢说已经大大超过了其他国家的预期,其他国家不管从科技运用带给人的体验舒适度上,还是人对科技的依赖性上,都逊色很多。
这是一件好事吗?我认为这当然是!现在的北京,只需要用一部手机,你可以解决几乎所有的生活需求,比如,付各种账单、工作、叫家庭上门医生、点餐、购物、订机票火车票或者是电影票。可能中国人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所以不觉得有多了不起,但是如果他们去国外就会发现,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多么不可思议且遥不可及。另外,北京地铁也是以非常快、非常准时著称。
我在中国是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的,我注意到这些年北京的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和对孩子成材的期待也在发生变化。过去流行妈妈是“虎妈”,爸爸是“唯结果主义者”,他们总是担心着孩子的未来职业规划,强迫孩子去“对”的学校,学“对”的课程。现在北京的新生代父母已经不再这样了,他们希望孩子快乐、开放、包容,自己选择职业,虽然还是需要父母一定程度的认可才可以,但是已经是非常大的改变了。学生们也变得越来越独立自主,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尽量少去依赖父母的资源。
总之,北京这些年的变化真的非常巨大,而且很明显北京在朝着“环境友好型”的未来发展之路前进。北京已经成为一种科技的希望灯塔,点亮了其他国家尤其是作为首都城市的改变之路。北京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这里包容、平等、安全、生态良好,是一个真正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文/Eva Sara Molaro
翻译整理/ 本报记者 雷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