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何为胡同的“范儿”

《胡同范儿》一书收入了刘一达的20余篇散文作品,包括《捡煤核儿》《拉脏土》《老炮儿》《跑大棚》等。作者用原汁原味的京味儿语言、醇厚而细腻的笔触,描摹了一幅上世纪中后期老北京胡同大院里的百姓世俗画卷,在浓浓人情的胡同范儿里,带领读者咂摸着醇厚朴实的北京味儿。还有水彩画家黄有维配的插图,封内贴有一款藏书票,装帧设计细腻讲究。

76
京味儿作家刘一达的最新散文作品集《胡同范儿》近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关于何为胡同的“范儿”?刘一达说,这是一个老北京话,出自戏剧术语。过去唱戏讲究文武场,文场主要是唱,武场就是打把式,武生在做动作前的准备活动叫“范儿”,比如在打旋儿前要运气。后来,“起范儿”被引申为一种“劲头儿”,同时也体现出某种心路、性格、气质等“形而上”的东西。

“胡同”一词产生于元代,意味着老北京人已经在胡同生活了800多年,800年积累下的胡同文化深沉、厚重,使得它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范儿”。这个“范儿”体现在各个方面,既有皇天后土的胡同人的大气、厚道、局气,也有胡同人一口醇厚的京腔京韵。

02依水而寄居为胡同

胡同是蒙古语,就是依水而寄居的地方,为什么依水而寄居?因为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在草原上放牧,草原上放牧是游走性的,哪草长得好,马牛羊就到哪去了。在草比较丰茂的地方放牛放马,牧民也就住在有水的地方。翻译成汉语以后,就成了“水井”的意思。

77
散文作品集《胡同范儿》插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供图 黄有维创作)

元人李好古的杂剧《张生煮海》中有佐证。在剧的第一折中张生与龙女定情后,家童凑趣,与龙女的侍女梅香调情。家童云:“梅香姐,你与我些儿什么信物!”侍女云:“我与你把破蒲扇,拿去家里扇煤火去!”家童云:“我到哪里寻你?”侍女云:“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元大都城里已有砖塔胡同。 “羊市”则应指砖塔胡同旁边的羊肉胡同,同样历史悠久。

03坊间脉络如毛细血管

元大都规划设计时延续里坊制,全城分为50坊,坊与坊之间是宽阔平直的街巷,犹如棋盘。比如现在地名叫白纸坊,其实原来的音是二声坊。白纸坊,类似于这样的坊,一共有20多个,这个坊下面有胡同,每个坊下面有30、40条胡同。元大都时,胡同规制走向非常整齐。

 

78
散文作品集《胡同范儿》插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供图 黄有维创作)

到了明代,北京的胡同发生变化,随着地形、地貌、地势来建胡同,北京的胡同变得不规矩了,出现很多弯弯曲曲的,笔直的胡同就少了。元代时,北京有几百条胡同。明代的时候增到将近2000条,清代的时候也是2000多条。民国以后,一个日本人写过《北京的胡同》这本书,他统计当时的北京胡同一共3000千多条。

04胡同名字由百姓起

开始时胡同的名字都是老百姓自发起的,根据胡同的形状、里面住的人、有什么机构机构、有什么职务,或者有什么故事。

79
散文作品集《胡同范儿》插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供图 黄有维创作)

比如象来街,也就是北京现在的长椿街。位于宣武门西侧一里左右,原来这里是明清时代饲养大象的地方。明清两朝,东南亚一些国家曾带大象来华,进贡皇帝,以示友好。明弘治八年,在宣武门内西南城根设立象房和演象所,驯养大象。所以这个地名叫象来街。

牛街最初名为“冈上”,因北京地处永定河中游,水系分流于北京南、北、中三个通道,其南道分支涉及古代牛街西南部地区,因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形成一片水乡,河道纵横,河道旁有一土岗高耸,当时称“冈上”。

书中的故事都是刘一达的亲身见闻,字里行间都是胡同生活的记忆印痕。这些印痕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让人感到弥足珍贵。(记者:纪敬)

作家简介

刘一达,从1980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并有在《北京晚报》24年职业记者的经历,创作有大量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逐渐形成了独有的京味儿语言风格。迄今已出版各类文学作品70多部,约1500万字,有6部改编为影视作品,代表作《人虫儿》《胡同根儿》《北京爷》《大酒缸》《红案白案》及人艺演出的话剧《玩家》等家喻户晓。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北京作家协会理事、西城作家协会主席、北京读书形象大使等。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