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小地方办全国文学奖贵在坚持和特色

2017-08-18 11:43 深圳商报

来源标题:小地方办全国文学奖贵在坚持和特色

近年来,由地方政府或文艺团体、民间机构主办的全国性文学大奖不断涌现,在文学“降温”的情形下,这种办奖热情却呈“逆生长”之势。

对这种现象,有人提出异议,认为一个市,或一个区,甚至一个团体、企业,举办全国性的文学大奖,有点“不般配”,很难体现奖项的权威和质量。对此,我们首先要问——为什么一个“小地方”不能办全国性的赛事?其实,为了打破那种“行政级别配套”的文艺评奖体系,真正去行政化,就应该首先打破这种“资格论”,鼓励办赛权的开放、下沉,支持社会化、专业化评奖举办形式的多元化,更显奖项的多姿多彩。实际上,各种实践已经开花结果,如由南都报媒主办的“华语传媒文学大奖”等媒体设立的文学奖,由一些大型地方节庆或专业文化活动衍生的奖项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调动各专业领域的分工,各类文学奖才更活泼、出彩。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习惯了以“国家级”“省级”“市级”论英雄,而鲜以品评奖项的“含金量”。事实证明,评奖风波、争议最集中的往往是“行政级别的奖”,而社会力量或地方资源举办的奖项,反而争议少,公信力高。这说明了个问题——越是不讲“级别”的,越是更会强调恪守专业精神和珍视评奖的诚信度和权威性。对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企业和社团举办全国文学奖的热情,应予提倡、鼓励。众所周知,实际上这是“双赢”甚至是多赢的事情,有条件的地方,通过联合各种力量,形成共识,合力打造一个文化品牌,可谓功德无量。

据报道,前年,一个被誉为“全国金额最高奖”“最接地气”的乡村文学艺术奖项在新疆一个叫菜籽沟的村子里颁发首奖,获得广泛赞誉。贾平凹成为第一个大奖得主,获得奖金100万元,除奖金外,还为贾平凹授菜籽沟平凹书屋钥匙。这种形式的“全国文学奖”,甚至全球文学大奖,不是太多,不存在泛滥之说。要办好各种文学奖,贵在坚持,贵在打造特色。

责任编辑:孙梦圆(QZ0004)作者:郭海鸿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