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笔绝不哄孩子
画画挺苦的,问蔡皋怎么坚持下来,她说:画画对我来说是一种心灵的需求,画画的时候,我很享受,是愉快的时光。蔡皋给自己作品的定位比较高,她不会因画的苦而降低标准,她的笔绝不哄孩子。
蔡皋的女儿翱子从小喜欢画画,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曾到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做访问学者。女儿是学民间艺术的,上大学期间,蔡皋认为自己编的一本童书女儿能画成绘本,就让女儿来画。在绘画过程中,蔡皋提的要求很高,女儿画得很辛苦,画到最后,女儿都画哭了,跟蔡皋说:妈妈,以后我再也不画绘本了!而今,女儿已是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副教授,并且深深喜欢上画绘本,平日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也着力于绘本创作,蔡皋创作《火城——一九三八》时,她就为妈妈提了很好的建议。
有人说,一个人的童年决定他的一生。蔡皋从小跟外婆一起生活,家里姐妹多,生活贫寒,但外婆是热爱生活的人,给她讲故事,带她看戏,教她敬神祭祖、识字画画、练剪纸、学刺绣,还教她做甜酒和坛子菜。每年端午节,外婆会包很多粽子,除了自家吃,还让蔡皋和其他姐妹一家一家去送。每逢看戏,家里没有头油,但外婆也总能想法把头发梳得光溜溜的……从外婆身上,蔡皋学到了生活中的传统,学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学会了给予。蔡皋说:今天,我的生活趣味能比较健康,是第一口奶吃得比较好,是外婆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给了我。
“传统有亮处,也有未亮处,未亮处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蔡皋一直强调自己来自民间,和大多数民间艺人一样并没有高等学历,有的只是对艺术质朴的爱、执着与敬虔。“我的艺术都是通过自学方式完成的。对艺术和文学的爱,使我像石头缝隙里的种子一样,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养分,传统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文人的、民间的。”
她曾经为自己一直没有机会进大学深造而遗憾,有一段时间总是持续做读书的梦。忽然有一天,她发现自己不做那个梦了。“我是一个方向感比较明确的人,上学的目的就是要多学东西,那学东西的途径有很多种,上不了学,自学呗!” 不再纠结后,她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画画这件事上。
很多熟识蔡皋的人都说,她虽是个女人,却具有男性的豁达大度,不会为枝梢末节而放弃大的追求。她画画不会在意蚂蚁少画一条腿,小狗的某一撮毛画炸了,她追求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我是一个暖色调的人,有比较强的趋光性格,喜欢温和的东西,喜欢健康正常的生活。消极的东西我也会看到,但我清楚,消极的力量长不起来。我始终相信积极的东西一定胜过消极的东西,就说那座古城,是烧不尽的,生命的力量就是生生不息,是渴望光明、和平,是打不垮的。”
曾经的民间传统文化,在今天开始变得稀有和珍贵,可蔡皋绘本里却自然而然流露出民间传统文化的样貌,她的作品悄悄地寄寓着她的思绪、领悟、信念和渴盼。她说:我没有一刻在刻意追求“民间”,我的作品很“民间”,跟我的人生经历、人生态度和艺术道路有关,因为我不是学“民间”,我本就“民间”。我的人生和艺术受益于传统的地方是极多的,对我来说,传统是内化在血液里的东西。传统有亮处,也有未亮处,传统的亮处融入我们的血脉,未亮处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研究,以便更好地传承它,我在传统中会不断发现新的智慧。
在蔡皋的微信活动群里,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爱太多人,容易老,我只爱这个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