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绘《荒原狐精》,一举获得“金苹果”奖
今年71岁的蔡皋40岁时才真正开始绘画创作,“文革”中她被分配到乡村当了一名小学教师,正是这段生活对她的人生观和绘画艺术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让她吸足了地气,那是她亲近自然与民间文化的美好岁月。乡村淳朴的风俗和平凡之美,逐渐浸润到她心灵深处,让她具有了在平常生活中体会生命积极状态的能力,这也成为她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
47岁这年,蔡皋根据《聊斋》里一则故事改编绘成的《荒原狐精》一举获得“金苹果”奖。绘本讲的是商人的儿子宝儿,用智慧识别出假扮人样的狐狸精并最终灭了它。
蔡皋读《聊斋》,能读出一点意思和感受,是在有了一定阅历之后。她认为聊斋是温暖、潮湿、热情的,怎样将自己的体会和生活经验恰当地转变为可视的画面,她首先在色彩上选择了对比关系强烈的红与黑。
黑,中国人称之为玄色,深不可测,与《聊斋》内涵契合。黑色在《荒原狐精》里成就了很多画面,它成为一种氛围、一种结构,甚至作为一种宽厚的形态存在,不仅没有给画面带来浓重感,反而让宝儿身穿的红上衣更具生气。黑、红、绿三种基调色的运用,使得整本作品对比鲜明,色调独特,非同一般。
宝儿的眼睛也被画成蓝色,蔡皋解释,在那双清澈如湖水的眼睛中,一切事物都能现出原形。她画宝儿,从最初的求生到最终的求胜,是一种超越,她想告诉读者生命是倔强的,即便他只是一个孩子。
《荒原狐精》获奖后7年,蔡皋的《桃花源的故事》再次引起国际上的关注。在这部作品里,她讲述追寻之美,大量运用国画留白的处理方法,以温暖的色调统一画面,以柔和的笔触画出桃花、河流、渔船、农夫、耕牛……看她的《桃花源的故事》,让人眼睛一亮,似乎切实置身于风景、人物情态和日常事物构建起的叙事空间里,强烈感受到现实与虚构之间形成的张力。
在家乡举办首次个人展览,黄永玉说:湖南有福了!
岁月流逝,转眼,蔡皋的年龄进入了“外婆”的行列,但她差不多每年都有新的绘本献给小读者,这些绘本内容不同、绘画风格不同,但几乎本本获奖或获得好评。
去年6月,蔡皋在湖南长沙博物馆举办了自己在家乡的第一次个人艺术作品展,画家黄永玉说:湖南有福了!给予展览大力支持的湖南出版集团也为这位老艺术家喝彩,称她是中国绘本界“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一名画家和一名童书出版人,一直以令人感动的执着和热诚,探索中国儿童绘本创作、出版和推广的提升之路”。
展览持续了62天,参观人数达15万人次,观众的热烈反响让蔡皋感到有点意外。
展览期间正值暑假,每天都有一群孩子围在“蔡皋外婆”身边,无拘无束地问这问那。蔡皋说她与小孩子亲近,不光是因为她曾经是一名乡村教师、一名长期从事幼儿读物编辑和创作的画家或一位女性,最重要的是她想报答孩子。她总有这样一种情结:我之所以成为我现在的样子——多少还葆有一份从繁复中陶冶出来的单纯和真诚,是因为一直与孩子们结伴而行。
蔡皋充满童心,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画绘本。她认为民间故事是艺术的宝库,那里珍藏着人类文明史的源头,多年来她寻找这种源头,并将她的感受分放在不同的绘本作品里。《晒龙袍的六月六》说舍生取义;《孟姜女》讲爱情与强权抗争;《花木兰》高扬女性意识。她说:在原作面前,我们需要的是打开感觉,呼唤的是让审美苏醒。
多年为儿童创作,深知孩子们对色彩的敏感和喜好,她从年画、漆画、湘绣等多种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将大红大绿、大黄大紫画进画中。为了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她的画有时就像孩子的画那样率性、朴拙。
去年蔡皋出版了两本童谣新书——《月亮走,我也走》和《月亮粑粑》。在《月亮走,我也走》绘本中,蔡皋没有把月亮画在天上,而是把童谣中的情景画在一个圆圆的、淡淡的、似虚幻的银色圆盘中。她用清淡的颜色,近乎写意的笔触,勾勒出三姐妹无拘无束的性格和互助互爱的情谊。绘本中有天、有地、有姐妹、有老人,还有一团滚来滚去的毛线,那团毛线巧妙地把人与人、人与动物联结起来,也把绘本的上一画面与下一画面、前一书页和后一书页联结起来。
蔡皋之所以选择画月亮的主题,是觉得小孩子应该抬头多看看月亮。如今人人似乎都处于百忙之中,看月亮的机会都不多了……而且月亮还有一个更好的象征意义——千古一月,同一个月亮,既照远古,也照今天,更照未来,她认为孩子应该对月亮、对时间、对大自然产生一种敬畏。
除了希望孩子能抬头望月,蔡皋还觉得童谣是跟方言连在一起的,方言又跟乡情连在一起。看童谣书,故乡的概念就在小孩子的心里扎下了根,妈妈搂着孩子唱童谣、看童谣书,这概念就像母乳一样,给孩子以身体和心灵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