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鸽哨》2017年1月由北京出版集团公司正式出版。从此,鸽哨这个老北京物件儿重现人们视野之中。
红墙黄瓦老皇城、青砖灰瓦四合院,豆汁焦圈钟鼓楼,蓝天白云鸽子哨。要说四合院是老北京的图腾的话,那鸽哨就是四合院的图腾。要说老北京对什么声音有念想的话,那么鸽哨无疑是老北京的念想之一。
解读鸽哨的渊源,得从养鸽谈起。北京建都八百多年,鸽子与鸽哨的文化,算起来在民间也流传了几百年。养鸽源于老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平民院、大杂院,后来进入皇宫。而鸽哨由皇宫内院又流传至民间。说起来,老北京的三教九流当中,都有养鸽和玩哨的嗜好,因为鸽子性情温顺、聪明,信鸽耐吃苦、耐飞远途、走趟子规矩,所以就有了赛鸽。有的鸽子长相漂亮,站有站相、飞有飞相,羽毛颜色正,又分出了观赏鸽。由于鸽子群居,便成为胡同平房院的常见物儿,深受养鸽者的喜爱。鸽子飞盘过程之美,是难以言喻的。据养鸽人自述,每逢秋高气爽,闲暇之余,手端清茶一杯,仰望天空,蓝天白云下,几盘鸽子从窝里争相飞向空中,耀眼的阳光下,闪着光亮的斑点,楼鸽、点子、铁膀、乌头、铁翅乌、铜翅乌、黑羽翅等等大小嘴儿的鸽子上下翻飞,抖出无数的亮点,或低或高。低,盘旋于屋脊之上;高,融入碧蓝的云海之中。随着成群的鸽子展翅飞过头顶,羽翼摩擦空气的哗哗声与鸽哨声的美妙合音响彻耳边,心里那个美就甭提了。
当鸽群从头顶掠过,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具有灵性的鸽子从空中俯瞰养鸽人,同时做出各种表演,取悦鸽主儿。翻筋斗、斜飞、平飞、抖翅、俯冲、拔高。鸽主儿兴奋不已,拿出准备好的系着红布条的竹竿挥舞,随着红布条的舞动,鸽群高飞、低飞、转圈,鸽主儿们冲天空打着口哨,鸽子们群飞、急飞、慢飞、拔起、落下,哨音戛然静止,耳边余音袅袅。
此为养鸽,何为鸽哨?
“凡放鸽之时,必以竹哨缀于尾上,谓之壶卢,又谓之哨子,壶卢有大小之分,哨子有三联、五联、十三星、十一眼、双筒、截口、众星捧月之别。盘旋之际,音彻云霄,五音皆备,真可以悦耳陶情。”(摘自[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鸽铃之制,不知起于何时,其原料则以竹管、苇节、葫芦等为之。上敷以漆,利用空气之吹入而宽仄其哨口,其容积,从而声音有强、弱、大、小、高、低、巨、细之不同,于是其形状名称亦异,约数十百种也。……以吾所知,制铃名手,由所谓‘慧、永、兴、鸣、忠’者,其人之姓名年代,言人人殊,莫可究诘。”(摘自[民国]于照《都门豢鸽记》)
“北京鸽哨,已有很长的历史,并早就有专业的生产者,不过史料和实物尚有待发现。入清以后,制作精良,音响绝妙,声名烜赫,被尊为一代宗师的,首推生于嘉庆初年署名‘惠’字的制哨家。‘惠’字以下,公认堪称名家的又有署名‘永’(老永)‘鸣’‘兴’‘永’(小永)‘祥’‘文’‘鸿’等七人,共得八家。至于一般制者,人数尚多。”(摘自王世襄编著的《京华忆往》一书中《北京鸽哨》篇)
现如今,北京鸽哨制作名家,“老四家”除了“永”字,别家的传承是指望不上了。就连后来小四家里的“祥”和“鸿”字也没听见有人在传。在民间,制作鸽哨的家儿听到不少,但是这些家儿都是自个儿学的,估摸着也得有几十家之多。
在京城,无论是有传承历史的还是没有师传的鸽哨制作技艺,都在支撑、点缀着京城的一片蓝天。
北京永字鸽哨流传至今,每一代都有它的特点和代表作。永字鸽哨以二筒、三联、五联、小大葫芦截口为主,永字鸽哨几代传人善用鸽哨制作材料,鸽哨不但品种多,做工和技艺也属上等,而且以眼多、崽多、材料独特、耐戴为上。加之,永字鸽哨的声音偏高、偏亮,更得鸽主的喜爱。鸽哨或大,或小,或精巧,或粗犷,纯手工制作的永字鸽哨最后竟成了工艺品和收藏的上品。永字鸽哨传到何永江这一代(第四代),大致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筒类;第二类是葫芦类;第三类是眼类;第四类是排类;第五类是收藏类。
自然界里,空中的声音有风雨雷电、鸟儿歌唱和昆虫鸣叫,唯有鸽子哨的声音,是人类和鸽子配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