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90后小夫妻:只要手上沾满泥巴,心里就觉得踏实和满足(2)

2017-07-13 09:00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只要手上沾满泥巴,心里就觉得踏实和满足

张渤是该站在还是坐在猪身上?

许明笙还给我说了一个给溧阳博物馆做雕像的经历。

张渤是位疏浚蠡湖的治水英雄。由于蠡湖位置适当,成为无锡泄洪蓄水的天然水库。但因容积有限,连接太湖的出水方向又堵着牛犊山,所以影响了它的调控能力,遇到多雨的年份,就闹水灾。张渤治蠡湖水灾的决心,感动了上苍,上苍就让他变成一头“猪婆龙”。张渤一生与水结缘,先后曾在吴兴、温州,以及苏、闵、浙、赣一带,带领百姓治理大江大河,引水入海。

这是古书上关于张渤治水的史料记载。在给溧阳博物馆做张渤治水的雕像时,许明笙和博物馆的老师们有了不同的观点。

许明笙认为传统的张渤治水的雕像,都是站在猪身上的,颇为夸张,而许明笙认为张渤治水的雕像是要刻画张渤勤勤恳恳治水的稳重形象,因此建议雕像中张渤应该坐在猪身上,双手撑在铲子上,眉头微锁,好像在思考如何治水。而且以往的雕像中,张渤衣着华丽,许明笙认为,虽然张渤是一个大官,可也不可能在治水的时候穿得如此飘逸,肯定应身先士卒,衣着朴素。

在和博物馆往来十多次的沟通和交流中,最终对方接受了许明笙的建议,张渤治水的泥塑完工后,也获得了溧阳博物馆的好评。

“作品好看是没有用的,好东西是要被制作出来并留于世上的。”如今的许明笙充满了自信,“我做的泥塑栩栩如生,贴金绘画都十分精细,渐渐地也有了一些名气。以前别人介绍我都会说,这是许国良的儿子,现在会说,这是美院的高材生泥塑达人。”随着传统文化日渐被重视,江浙一带许多道观庙宇陆续重建,根本不用担心接活,“手上几年的活都已排得满满当当”。

出身泥塑世家,7岁时就开始捏泥人

在浙江省湖州市埭溪镇的沙滩村村口,有一座大型的神兽雕像。这座雕像是许明笙父亲许国良最得意的一件作品,创作取材于汉代铜镜里的神兽造型。雕像里的神兽张着大嘴,目光炯炯,不怒自威。雕像日复一复地矗立在沙滩村的村口,仿佛在守护着整个沙滩村的平安。

许明笙和泥巴的缘分,源自于他的父亲。父亲许国良是湖州市美术家协会的会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跟着爷爷捏小泥人、小泥动物,十来岁时就已经将泥塑捏得有模有样。后来父亲做了舞台设计和图案设计的工作,但却一直没有放弃他的泥塑梦想。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中西人物,在父亲的手上,一件件工艺品被打磨得栩栩如生。

偶然的一个机会,父亲因他的一双妙手,修复了一座千年古刹内的彩塑雕像,让原本破败残缺的佛像重新焕发了光彩,父亲因此声名大振,开始真正走上与泥相伴的雕塑人生。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许明笙和泥巴也有了不解之缘。回忆起童年的时光,许明笙记忆犹新:“我好像从一出生,围绕在身边的就是父亲做的泥人,父母亲也从来不管我一个小屁孩整天和泥巴玩在一起,浑身脏兮兮的。”那个时候,别的小朋友的童年是在玩具和电脑游戏的陪伴下长大的,许明笙却和泥巴成了最好的朋友。

七岁那年,有一天父亲对许明笙说,既然你这么喜欢玩泥巴,那么今天我给你布置一个作业,你给我捏一个完整的泥人出来,有脑袋有五官有身体,脸上还要有表情,根据你自己的想象力,你想捏什么样的就捏什么样的。

许明笙后来捏了一个女性的泥塑人像,“我是以妈妈为原型去捏的”,父亲拿着许明笙的泥塑人像,欣慰又意味深长地笑了。后来他告诉许明笙,从那时起,他就知道,这个儿子在泥塑上绝对是有天赋的,假以时日,说不定还能继承他的事业。

许明笙的这种与生俱来的泥塑天分和兴趣,让父亲许国良很兴奋,他渐渐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培养和引导儿子。高中,许明笙就以色彩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到了国美附中实验班,开始正式学习美术。也就是在国美附中,许明笙遇到了他的初恋,现在已经成为他妻子的朱悦。

追女友和我做泥塑是一样一样的,一是要坚持,二是要专注。

第一次见到朱悦,许明笙就情窦初开,那是他第一次对一个女孩子一见钟情。而彼时的他,在朱悦眼里就如一阵风,根本没有留下任何印象。

到了大学,许明笙开始正式追求朱悦,而像朱悦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自然追求者众。在学校,甚至有过这样的传说:朱悦虽然不是大学里最漂亮的女生,却是最难追的女生。

读书时的许明笙,不修边幅,衣着朴素。周围的同学都特别潮流特别有个性,穿着上要么一身名牌,要么一身艺术范儿,手机不是苹果也是几千块钱一部的,唯有许明笙,用着200块买来的比老人机还不如的手机,只能打打电话发发短信,短信最多也只能存100条。

有一次上政治课,老师讲一个收入决定消费的课程。老师问许明笙,你有没有2000块钱一双的鞋子?许明笙摇摇头。老师又问他,那有没有1000块钱一双的鞋子?许明笙又摇摇头。最后,老师问他,有没有500块钱一双的鞋子?许明笙还是摇摇头。老师又叫了另外一位同学,问了相同的问题,而那个同学甚至还有3000块钱一双的鞋子,最后老师下结论:难道许明笙不想穿那么贵的鞋子吗?不是的,其实这就是收入决定了消费。这堂课让许明笙一跃成为了学校里的“名人”,同学和老师们都把他当作了“贫困生”。而事实上,许明笙的家庭条件并不差,只是,他的兴趣点只在他的油画和雕塑上。对于这样的“误解”,许明笙丝毫不以为意。

然而,外表的华丽毕竟只是一时,优秀的内在才能够持续地散发光芒。不修边幅的许明笙专业成绩却非常出色,在他当时所在的实验班里名列前茅。尤其是他的油画作品,让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朱悦也渐渐被他的才气吸引,“追求朱悦的人的确很多,可很多男生在被朱悦拒绝之后就放弃了。我也是被拒绝的其中一员,可是倘若真正地喜欢一个人,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呢?”在爱情上不轻言放弃的许明笙,默默地为他的爱情做着努力。“我不会死缠烂打,但我会用我的真心去打动她。”每年到了朱悦生日的这一天,许明笙都会到学校对面的快递公司寄一份礼物,曲折地转到朱悦手中。

“外表光鲜虽然重要,但关键还是要有内在啊。”说起这些,许明笙的脸上有了一丝丝自得,毕竟能追到女神,也是件值得炫耀和得意的大事。朱悦也笑着说:“打动我的是他的毅力、专情,还有才华,他会四年只追我一个人,就像他爱上泥塑,就决定一心一意做下去,丝毫不受外界的诱惑。况且,他其实长得很帅,就是不爱打扮而已,我只要稍微帮他捣鼓下,他就是一个青年才俊呢。”

放弃高薪,一心一意做“泥人”

和那些先立业后成家的同学不同,大学一毕业,许明笙和朱悦就结婚了。

“我们是同学中最早结婚的,很多人羡慕,当然也有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感情到了一定阶段就必须让它开花结果,我们都是想好了就立即行动的人,很多事情没有标准答案,跟随自己的内心,走自己想要走的道路,过自己想要有的生活。”

小家庭建好了,接下来自然得考虑在哪儿“立业”的问题。还在大一时期,就有一家公司欣赏许明笙的油画作品,并邀请许明笙给他们作画,每月两幅,由他们拿到市场炒作,而他们承诺给许明笙的年薪约20万元。

“20万元在当时我大一的时候,也许还算是不错的收入了,但我不想自己的事业就这样被局限和框死。最重要的是,在我的内心深处,其实我早已经有了想法,我的事业应该是和我最爱的泥巴捆绑在一起的。”许明笙没有犹豫,就拒绝了这家公司的邀请,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他开始接手父亲的泥塑生意。

那时的朱悦,尚未毕业就加入了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做UI设计师,实习工资9800元,还带年终四个月的奖金,一年下来,不转正就有年薪16万元。而彼时的许明笙,也决定了一毕业后就回家乡,把泥塑当作他终生的事业。

要么两地分居,要么一方妥协放弃,最终朱悦欣然决定和许明笙一起回到他的小乡村。当然有过挣扎和纠结,但朱悦并不觉得遗憾,“有很多情侣都特别容易放弃彼此,一段感情不能说遇到一点点问题就轻言放弃,我放弃大城市的生活,但可以与他一起创业呀!”

朱悦看着许明笙,眼神里都是爱和欣赏,“条条大路通罗马,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的。其实这也给了我一个机会,去挑战自己,和最爱的人一起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作为泥塑手艺人中的年轻一辈,这对小夫妻对父亲留下的这门传统手艺注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比如在颜料的使用上,原来的泥塑彩绘用的都是油漆,时间久了就会开裂,而现在的颜料都是他们用自己的配方调试出来的。在这方面,学服装设计的朱悦就有了大大的用武之地,凭着对色彩的极度敏感,现在他们泥塑人物的彩绘色浆全部都是她亲自调配出来的。

“我想我是天生适宜农村和泥巴的”

正在凋零的乡村,古老悠远的文化,渐渐失传的手艺,在时代滚滚潮流的变迁中,很多东西已经物是人非,没有了故乡的人们,又要到哪里去安放自己的灵魂?

做泥塑这一行,脏累不说,还必须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毕业后,跟着父亲一起为博物馆和大小庙宇制作各类雕像和神像,提供造型、挰像、上色、装金等“一条龙”服务。一年四季时常奔波在山里,吃住都在庙里,许明笙却乐此不疲。

“我是一个一旦工作就非常专注的人,其他任何事情我都会放在一边。工作的时候好好工作,休息的时候好好休息,因为有朱悦的陪伴,我一点也不觉得寂寞。乡村的环境空气都很好,乡民也很淳朴,每天和他们相处,心情很愉快。”

“我不太喜欢城市的生活,喧嚣浮躁,狂热又躁动不安。我想我是天生适宜农村和泥巴的,只要手上沾满了泥巴,心里就觉得踏实和满足。”手里拿着一大坨泥巴正在给架子上泥的许明笙,果然眼里满满的都是对泥巴的深情。“现在很多人都想一步登天,寻找一些能快速发财的项目和机会。可我觉得,什么行业都是好的,只要有一颗认真的心去对待它,每一个行业都不会辜负你,你都能得到你想要的价值感。”

为了让父亲的泥塑事业能继续得到挖掘保护和传承,许明笙整理了50多页的资料和图片,将父亲的泥塑技艺申报了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还有一个梦想,要在家乡建一座泥塑博物馆,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现在匠人这个词其实是有些泛滥了,到处都拿它去贴标签,哪怕街上贴个膜都能被称之为匠人。”在问及许明笙觉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匠人的时候,许明笙有些哭笑不得:

“我最欣赏的是日本的匠人,和他们比起来,我觉得自己相差甚远。他们耗尽一生心血,一生只做一件事,不为世俗目的,对每一个细节都投以十倍的认真执著,这才是真正的匠人。”

“真正的匠人,是发自内心的敬畏,是能将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择一事,终一生。我慢慢做吧,时间会证明,我能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匠人。”

是啊,专注地做着这些内心热爱的事业,至少,是对得起光阴岁月的,让木秀于林,让他们用一颗不争之心,慢慢成长为一位真正的匠人。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