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诗词华美惹人爱 更显世间美与德

2017-07-10 11:43 工人日报

来源标题:诗词华美惹人爱 更显世间美与德

诗词固然展现文辞之美,但它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美好的道德人格。知识内涵,是诗词的肌骨;人格之美与文辞之美,是诗词的灵魂。

唇舌与食粮

我们常说中国是诗国,其中一个最明显的表征就是,中国古代似乎每种人都在背诗、谈诗、念诗、作诗。我们翻开《礼记》《左传》,会发现如果不会引用几句《诗经》,简直讲不清楚道理;如果不会现场“赋”诗,巧妙应答,简直要在诸侯外交的大场面中丢尽颜面。我们再翻开《全唐诗》,从皇帝到宰相,从文臣到武将,从名诗人到无名氏,从道士到僧侣,从闺阁到市井,无处不在读诗,无人不在写诗。甚至还有单独的一卷叫做“鬼诗”,记载了神秘莫测而又凄婉动人的作品。而一生爱好鬼狐花妖的蒲松龄,也有“爱听秋坟鬼唱诗”的诗句。

在古代中国,诗词传播与应用的范围之广,罕有其他民族可相匹敌。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唇舌与食粮。诗词是语言产品,也是文化载体。《论语》里说:“不学诗,无以言。”这规矩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学诗,绝不仅仅是接受审美的熏陶。在大多数时代,在大多数人群中,审美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诗的本质,是人生活动,来源于人生,又指导着人生。《论语》里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的“诗”,虽然特指《诗经》,但放在历代诗词身上也完全恰当——诗词,会激发人的情感,会教给人知识,会提供社交的机会和能力,甚至成为表达怨刺、干预政治、兼济天下的工具与媒介。往小了说,诗会让你成为孝子、贤孙,往大了说,诗又能使你成为忠臣、栋梁。即便你浑浑噩噩什么也没学到,好歹知道了一些花花草草、虫鱼鸟兽的名字,认识了一堆汉字与概念,可能比你背诵字典来得快、记得牢。这就是学诗的意义。在孔子看来,学诗,学礼,学仁,是三位一体的。

文人的命与文化的窗

到了科举时代,诗词又成了中国人的命。写一手漂亮的五言诗,是入仕进阶的敲门砖。而在登堂入室之后,还要靠诗词来与上级下级、左邻右舍打交道,于是敲门砖又摇身变为护身符。等到寿终正寝、弥留之际,很多人还要写《示儿诗》,写《绝笔诗》,还要叮嘱子孙生徒,为其编纂遗文并求名公巨卿作序,以传不朽,这最后的文集里,也往往包含很多的诗词,仿佛一部散碎的自传。所以,要想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一定要读他的诗集。拼凑很多部诗集,就能看出一个时代的“诗史”。

譬如把杜甫、李白、王维、高适、岑参的诗集合而观之,就能理出一个盛唐由盛转衰的脉络来。这脉络,不是延伸在冰冷的制度与军队之中,而是贯穿于众多生灵的经历与众多心灵的呐喊沉思之中。再如将元稹、白居易、韩愈、张籍、李贺的诗集浏览一过,又可以知道中唐社会诸多风俗的细节,可能比史书的记载还要精确。白居易有一首《时世妆》写当时长安妇女的妆扮:“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蚩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这是多么精确的描摹。

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即《千家诗》。这里面收录的都是最简单浅显的诗,但是仔细考量一下,会发现编者的匠心:学习这些诗,可以学到四季景物、地域风情、时令节俗、人物故事。比如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可了解成都的地理与交通;读“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能了解金陵城,也能了解六朝贵族人物;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知道古人如何过春节。以上这些诗,原本就是有丰富意蕴的,而编者又将它们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编辑起来,让孩子们跟随季节变化而调整学习内容与学习状态,自然而然就学到了很多文化知识。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