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增加 能否换来更好的保护?

2017-07-10 11:43 华西都市报

来源标题: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增加 能否换来更好的保护?

7月8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此前一天,青海省可可西里已经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新京报)

可可西里与鼓浪屿申遗成功,我国的世界遗产数量由此达到52个,位居世界第一位。申遗成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可可西里与鼓浪屿本身的自然、文化价值的肯定,亦是对于我国前期保护工作的一种认可。不过,鉴于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申遗成功,也意味着对后期的相关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申遗的目的,是为了让相应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但现实中,申遗又总是充满着某种功利的味道,比如一些地方政府把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道旅游开发的招牌。可可西里与鼓浪屿申遗成功后,会不会也“重蹈覆辙”将涨价提上议程还难说,但有一项可以肯定,那就是必须在保护上有更多的投入,而不是借机加大开发来试图“变现”成功申遗的市场价值。

按常理推测,申遗成功后,一些景区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相关方面的商业开发冲动也就会相应增大,如果不能坚守好“保护”的初心,导致保护与开发失衡,显然就与申遗应有的目的背道而驰。事实上,世界遗产委员会所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审查世界遗产保护状况报告。当遗产得不到恰当的处理和保护时,该委员会将让缔约国采取特别性保护措施。而近年来,我国已有多家世界遗产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予以黄牌警告。由此足见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实际保护工作的同步升格。

如何平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一直是不少旅游景区未能解答好的命题。作为等级最高的保护与传承对象,世界文化遗产地理当在这方面扮演好积极的角色,起到示范作用。

目前国内还有不少项目仍在坚持申遗或加入到申遗的行列中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将继续增加,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世界文化遗产的增多,不应该仅仅只是数字上的变化,而更应该产生理念上的“质变”:申遗不是地方旅游发展的“杠杆”,不是用来撬动更大的旅游市场,而是兑现更大的保护责任。就此来说,面对那些仍在申遗的项目,相关方面也应该多一点扪心自问:申遗的目的是否纯粹,是否真的做好了足够的保护准备?

责任编辑:孙梦圆(QZ0004)作者:朱昌俊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