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张庆善:一篇文章引起“大观园在哪里”的大讨论(2)

2017-07-10 08:34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张庆善:一篇文章引起“大观园在哪里”的大讨论

康生曾于1962年7月3日给周汝昌先生回信,说:“最近郭沫若、陈叔通、张奚若、李富春、李先念、杨尚昆诸公及陈毅元帅都去看了恭王府,大家都很有兴趣。”据张奚老描述,过去梁思成教授及林徽因女士对恭王府之建筑曾做过研究。游园时,粤剧名演员红线女持一团扇(上画钱塘江大桥)请郭老题字,郭老题诗一首曰:“一日清闲结雅游,百年余梦觅红楼。楼前尚有湘妃竹,扇上钱塘天外流。”

1962年4月29日,上海《文汇报》用大标题显示:“曹雪芹卒年何妨一辩,大观园遗址有迹可寻”,报道了有关部门对曹雪芹晚年故居和葬地以及大观园遗址进行调查的情况。在第三版以整版篇幅刊载该报记者吴柳所写的长文《京华何处大观园》和两幅有关大观园的参考图,认为北京的恭王府就是大观园的遗址。

郑重先生的《我看到的黄裳》一文还具体写到了当时文汇报发表这篇文章有趣的细节,文章说:“一九六二年,北京筹备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文汇报》对这种文化盛事自然要充分报道……除了发表一些专家文章外,北京办事处记者刘群写了长篇通讯《京华何处大观园》,署名吴柳。陈虞孙读了稿子,大感兴趣,关照文艺部写一条新闻与通讯同时刊出,以增此文的分量。新闻送到陈虞孙处,他提笔做了一个标题:‘大观园遗址有迹可寻——’但上联对不出来,他拿到夜班编辑部征求对联,大家七嘴八舌,对出的都不理想,最后由黄裳对出一联:‘曹雪芹卒年何妨一辩’,对的工整……”

恭王府与大观园的不解之缘

《红楼梦》书中与现实的对照

《京华何处大观园》之所以能轰动一时,当然离不开吴柳华丽的文笔,吴柳在《京华何处大观园》一文的开头就是一首诗:

一梦红楼二百秋,大观园址费寻求;

燕都建业浑闲话,旱海枯泉妄觅舟。

这首诗的好坏不说,但开门见山提出问题,还是很吸引人的眼球的。接着吴柳在文章中进一步说:“何处是‘大观园’的遗址呢?这是过去红学家时常谈论的题目。现在正值这位中国伟大的作家——曹雪芹二百周年忌的前夕,北京的红学专家们,谈论得更热烈了。他们猜想着,曹雪芹纪念馆建在何处;也有更热心的人,甚至建议:纪念馆应该建在《红楼梦》所描写的——‘大观园’内。北京真有这么个‘大观园’吗?它的遗址究竟何在?”吴柳先生行文如水,短短的一段话,就勾起了人们的兴趣。

文章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有关大观园的几种观点和恭王府沿革的历史。从第二部分开始,吴柳的文章就一步一步把人们带进了“大观园”里。文章的每一部分都有一个小标题,十分巧妙醒目,如“误走‘尤二姐’小巷”、“仿佛林黛玉走过的路”、“凤姐所经营的‘后楼’”、“‘大观园’的水”、“潇湘馆……”“‘大观园’的后门”等等。光看这些小标题,你还会怀疑恭王府的后花园不是大观园吗?

在写法上,可以说是由外到内,吴柳先是从恭王府外围的环境寻找与《红楼梦》的关联。比如他的文章中提到的小花枝巷,就是人们论证恭王府后花园与《红楼梦》有关系的一个重要的证据。《红楼梦》第64回提及,贾琏在侄子贾蓉的撺掇下,娶尤二姐,书中写到,贾琏“已于宁荣街后二里远近小花枝巷内买定一所房子,共二十余间……”巧的是,就在恭王府后门不远的地方,护国寺后身一带,还真有一个“花枝胡同”。

《红楼梦》中是“小花枝巷”,这里是“花枝胡同”,是不是一回事呢?为了使这个观点更有说服力,吴柳还找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出来证明,说他小的时候,他们家就住在“府”后,听过老人讲这府(即恭王府)是《石头记》中的大观园。这位老爷子还说,“宝玉偷偷出城,是从这个门子溜出来的,这条道通向北门——德胜门。”这无疑增加了人们对寻找大观园的兴趣。

吴柳在调查过程中,遇到不少住在恭王府旁边的热心“邻居”,还告诉他妙玉出家的“栊翠庵”就在恭王府东墙外几步远的地方。贾蓉带小厮出北门去找薛蟠,在“苇坑”边发现了薛蟠,这“苇坑”也在德胜门外不远处。这些“旧话”不仅趣味横生,也更加让人不能不信“京华何处大观园”——就在恭王府啊。

文章中除了被提到的小花枝巷外,还提到的苇子坑、北门,也是人们论证恭王府与《红楼梦》有密切关系的重要证据。《红楼梦》确实写到了“北门”和“苇子坑”。

《红楼梦》第47回是“呆霸王调情遭苦打,令郎君惧祸走他乡”,写到柳湘莲“已跨马只出北门,桥上等候薛蟠。”“湘莲见前面人际已稀,且有一带苇塘,便下马,将马拴在树上……”就在这里他把薛蟠狠狠地揍了一顿。后来贾蓉去找薛蟠,就是出北门,下桥二里多路,还与薛蟠开玩笑说:“薛大叔天天调情,今儿调到苇子坑里来了。”又命人赶到关厢里雇了一乘小轿子。“关厢”就是城门外的大街和附近地区。这些描写,都与德胜门一带的情况极为相似。德胜门外确实有一处地方叫苇子坑,今天还有这个名字。

另外,俞平伯先生在《大观园地点问题》中也认为:“本书所说贾家的地点约在北京城西北部分。第四十三回,宝玉骑马出北门,茗烟却说,出了北门的大道,冷冷清清没有可顽的,这很像德胜门。第五十七回邢岫烟说的‘恒舒当’,在鼓楼西大街,亦近德胜门。地址都相符,大概没有什么问题。”

这些描写,是不是能为恭王府后花园就是大观园提供有力的证明呢?这当然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但可以这样猜想,作者曹雪芹对这一带还是比较熟悉的。早年他曾在右翼宗学做过事,右翼宗学就在离恭王府不远的西单石虎胡同那里,曹雪芹熟悉这一带是极有可能的,所以写起来很真实具体。

吴柳在《京华何处大观园》一文中,说完了恭王府外围的环境与《红楼梦》的关系后,就把人们的眼光和兴趣吸引到了花园里,文章中提到恭王府的后楼即人们常说的九十九间半,他说这很像是《红楼梦》中荣国府放置东西的库房,《红楼梦》中就多次提到“后楼”,说王熙凤“开了后楼找东西去”等等。而后花园中一处精巧的院落,院落里绿竹葱葱,也不仅使人想到“风味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

大观园真的存在吗?

袁枚、周汝昌、俞平伯各有说法

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后,当年支持吴柳观点的大有人在,人们更愿意相信,“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真的存在。当然,反对的意见也不少。主要是认为《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作品,大观园是曹雪芹的艺术创作,人世间哪能有《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呢?而认为现实世界中确实有大观园的意见中,又分为两种不同观点,即在南与在北两种说法。“在南说”的代表人物是清代诗人袁枚,他在《随园诗话》中说:“大观园即余之随园也。”“在北说”的代表则是周汝昌先生,即认为是北京的恭王府后花园。俞平伯先生也有这样的看法,他虽然肯定了北门很像德胜门,但似乎并不赞成把恭王府的后花园看做是大观园。他认为大观园的地点问题,有三种因素,一是回忆,二是理想,三是现实。俞老认为在三种成分中,哪一种占优势,很难说。“依我看来,现实的成分固然有,回忆想象的却亦不少。”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恭王府的建造或是修缮改建,受到了《红楼梦》大观园的影响。如其中的“渡鹤桥”“沁秋亭”“诗画舫”“浣云居”等,大都照抄大观园来设计。恭王府原是和珅私宅,始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竣工于乾隆五十年(1785),历时九年。不管怎么说,恭王府似乎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着不解之缘。如今吴柳《京华何处大观园》一文发表已经整整55年了,文章的策划者周汝昌先生已经仙逝,刘群先生也是91岁高龄的老人,然而《京华何处大观园》一文并没有被人们忘记,今天,讨论仍在,影响还在,人们对寻找大观园的兴趣仍然不减。这是《红楼梦》的魅力,更是大观园的魅力。京华何处大观园?55年前人们在寻找,55年后的今天,讨论还在继续,我想这种讨论可能会继续很长时间,这对《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是有积极意义的!

整理/张军 摄影/师雨佳

“青睐”讲座回顾

6月3日 话剧《大讼师》主创见面会

6月4日 摄影家逄小威“胶片时代的面孔”

7月3日 资中筠 “聊聊音乐人生”

我们还将继续……

“京华何处大观园系列讲座”共七讲,之后还将举办:

第二讲:和珅与《红楼梦》

第三讲:芳园筑向帝城西——周汝昌与《恭王府考》

第四讲:大观园是‘理想世界’吗?

第五讲:大观园的创作构思与曹雪芹的价值追求

第六讲:清代以来有关大观园遗址的传闻与研究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