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消失于大爆炸的天才和他幸存的杰作(2)

2017-06-30 08:54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消失于大爆炸的天才和他幸存的杰作

国家博物馆“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中展出的法布里蒂乌斯作品《夏甲与天使》,和我在华沙波兰国家博物馆中所见的《拉撒路的复活》同属宗教历史题材作品,且画风完全一致,甚至几乎同年完成。这幅约创作于1645年的《夏甲与天使》描绘的是圣经中的女仆夏甲带着儿子以实玛利出逃至旷野,口渴难耐担心儿子安危,躲在一旁哭泣时的场景,画中有天使显灵,并告知她:“别害怕,神已经听见孩子的哭声了,我必使他的后裔成为大国。”

尽管法布里蒂乌斯于1645年结束了在阿姆斯特丹跟随伦勃朗学艺的经历,但《夏甲与天使》画面中通过描绘森林中朦胧雾气的明暗变化进而营造出“圣灵显现”的光影氛围,显示出时年22岁的他虽才华横溢,但显然在宗教历史题材中还未完全脱离老师对他的影响。事实上,能够不出国门便能直观欣赏这位被誉为“伦勃朗最具天赋弟子”的法布里蒂乌斯对伦勃朗创作风格的沿袭和借鉴,实乃首都艺术爱好者们的幸事。

在伦勃朗大量的弟子学徒中,法布里蒂乌斯是极其特殊的一位。他既不像德里克·德奥在伦勃朗刚刚开设工坊时便拜入师门,且另立门户开辟“精细画法”;也不像费迪南德·波尔一直在坚定不移地沿袭着师傅的创作路线。相比之下,身为公认的伦勃朗高徒,法布里蒂乌斯是唯一一位继承老师风格,却又凭借才华走出自己风格的艺术家。在1645年出师之后,法布里蒂乌斯的肖像画风格有了巨大改变,在他自1650年前后直至他英年早逝这个阶段现存的为数不多的肖像画中,如他1654年的遗作《戴毛帽穿胸甲的年轻男子(可能是自画像)》,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他有别于伦勃朗画风的原创性和独立精神。和他老师擅用暗色背景将画中人物烘托出立体感不同,法布里蒂乌斯将人物用浅色背景勾勒出轮廓,且展现出他在描绘日光效果时的精妙之处。

与此同时,他和维米尔都将自己的作品中引入了暗箱技术。在摄影技术尚未产生的17世纪,画家们通常使用一个名为“暗箱”的带小孔的黑盒子用来辅助作画。所谓的暗箱,就是通过镜头将立体的物体或三维空间场景通过暗箱上的小孔投射到纸张或玻璃上成为二维平面的装置。画家只需勾勒投射出的二维图像到画布上便可绘制出极致精准还原的景观。和维米尔将暗箱技术用于室内景观装饰不同,法布里蒂乌斯在1652年完成的《代尔夫特的景色》中所呈现出的那近乎于我们今天通过相机广角镜头所能观赏到的视角,成为了他对于暗箱技巧颇具实践性使用的例证。遗憾的是,这张《代尔夫特的景色》成为了他离世前最后留下的风景画。可叹一代艺术天才,在他最应尽情绽放天赋的而立之年葬身于代尔夫特那场毁灭性的爆炸中;然而,他所留下那13幅精美的画作,则让他在西方艺术史中永远拥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王加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