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底,《空山新雨——姜洪书法作品展》在民族文化宫展览馆开幕,著名学者、书法家姜洪先生近年来创作的一百余幅书法作品在展览中亮相。展览在书法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让姜洪在经济学家之外的另一个身份“书家姜洪”获得更多的认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曾评价姜洪“行草合一,书艺精湛”。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姜洪的书法作品在数十年的坚持下形成了一种对生活、对心灵的独白,让更多人对这位低调的书家充满了好奇。近日,姜洪接受北京晨报记者的专访,谈及自己研习书法数十年的心得与坚持。
本着“纯艺术”的心态习书
4月的书法展在业内获得了不少赞誉,但此前姜洪一直低调研习书法,很少举办个人作品展。谈及个中原因,姜洪坦率地表示,“我长期从事经济、金融领域工作,这些都与书法没有什么关系。此外,当你担任一定的职务时,也无法区分你是在搞艺术,还是在利用你的影响力。如今,我的职务影响力没有了,我纯粹是在搞艺术,从内心来讲这样更好一些。展览也是对我几十年书法实践的一个回顾与检查。”
五岁即开始摹写颜真卿
多年来,姜洪坚持临摹各种书法碑帖,其间也有大量的书法创作。姜洪称,自己研习书法主要是受祖父影响,“祖父很长时间以写字谋生,在开封一带薄有书名。五岁时祖父为我开蒙,每天摹写颜真卿的《多宝塔》,临摹之后祖父都要圈点教诲。1973年我进入北大念书,北大图书馆的大量藏帖使我眼界大开,于是在北大学生宿舍我又开始了对碑帖的摹习,其中对赵孟頫的《梅花十绝》的临摹使我对用行草书来表现胸中逸气有了崭新的感受,并渐渐养成了学习工作之余书写诗文自娱的习惯。”
孙过庭《书谱》与我有很大内洽
上世纪80年代,姜洪在高校讲授经济学的同时开始潜心钻研中国书法传统,他反复研习汉隶、魏碑名作,不知疲倦。“随着对北碑了解的深入,益发觉得唐法、宋意的伟大成就。记得持续几年遍临了颜真卿传世的法帖,其中《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着力最多。多年来,我总在思考,可否找到一种书体能最合于自己内在的认知,后来我发现孙过庭的《书谱》与我有很大的内洽。从此,我几乎天天心追手摹,现在仍沉浸在此间的幸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