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复译”与首译失衡,暴露图书翻译市场怪圈

2017-06-13 09:10 文汇报

来源标题:“复译”与首译失衡,暴露图书翻译市场怪圈

翻译类文学作品中,经典名著译本常销不衰,尤其是公版书,甚至再版频频。重复翻译扎堆,难免鱼龙混杂。如市场上可见的《小王子》就有五花八门的百余种译本,有些“速成式”中译本品质堪忧,屡屡让翻译界人士摇头叹息。眼下,国内出版社的专业分工愈发淡化,几乎任何出版社都可以做文学翻译类图书,但这些出版机构和编辑团队是否具备相应资质? 有专家直言,一些连外语专业编辑都不配备的出版社也在大出世界名著,引人担忧。

有限的译者资源大量流入重复翻译大潮

日前,“再登巴别塔———文学翻译的现状与未来”专题研讨会在沪举办,由上海翻译家协会、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多名翻译界、出版界人士直陈隐忧:近几年外国文学公版书重复出版达到高峰,但一哄而上的热闹背后存在良莠不齐、低水平“炒冷饭”等现象,有的版本随意“抓取”几个已面世的中译本,复制拼贴、改头换面,手法粗糙,书中不乏谬误。

的确,低成本、低风险的公版图书,与需要购买版权的书不可同日而语,译者承受的压力也低于首译本。研讨会上,翻译家、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黄昱宁说,除了那些被一次性买断版权的译稿,不少复译本都有合同期满再续约或转投他社的可能,甚至大牌译者坚持与多家出版社签订非独家合同,这些因素加起来,译者在复译本上所得收益有可能远高于首译本。而版权书大多是知名度尚待积累的现当代作品,翻译的难度高、风险大。

于是就容易形成一个怪圈:世界名著动辄几十个乃至上百个中译本,现当代外国文学作品的中青年译者通常却只能拿千字不足百元的稿酬,还有可能被舆论挑剔。长此以往,本来就极为有限的译者资源大量流入复译大潮,公版书重复出版现象愈演愈烈。

“这并不是说,复译本的价值一定低于首译本,像 《莎士比亚全集》《尤利西斯》等难度高、周期长、收益小的复译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黄昱宁说,业内诟病的“复译本”,指那些早已被重复翻译多次、徒具商业目的却无意义的翻译。

责任编辑:徐鑫鑫(QF0014)作者:许旸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