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主义原理和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观照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像是蜂窝,看似平面,里面布满空间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绘画暗藏着一种不自觉的“现代性”。西方现当代艺术中的很多摩登概念如“超现实”“抽象”“极简”,在中国古代画家笔下都初露端倪。甚至于,这些作品让人不禁联想起蒙克、蒙德里安、波洛克等西方现当代艺术大师。
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的不少画作,俨然“超现实主义”荒凉或荒诞的梦境。比如 《观松图》 画的古松,松干满身鳞片,干枝稀疏,层层疤节,枝干挂有两片马尾松叶,这样的造型难免给人怪诞之感,松下的人置身于怪异的奇石之间,也无端生出一种压抑。人们似能从画中读出画者不安的心境以及无所依的现实情景。明末清初画家龚贤有一类山水画看上去风一吹就散,像是在画因缘聚散的世界,弥漫着无常、空寂。他的山水图册 《空谷足音》 让韦羲感叹“仿佛走进一个黑色的梦”“如此荒凉,总让我想起契里柯的 《一条街道的神秘与忧郁》”。满溢着现代感的,还有 《匡庐图》《款鹤图》 等唐寅的非典型山水——画中的山不像山,倒像放大的湖石,画者是把石头放大到山的体量,然后排列组合成山水画,有一种模型的冷漠感,却能够给人以慰藉,“原来这位古代文人画家的身体里住着一个蒙克,一个梵高,或者一个贝克曼”。
寻找“抽象”与“极简”,不妨看看三四百年前清初画家弘仁与石涛的笔下。弘仁常常以线性的渴笔和极简的皴法勾画出大小相间的方形山崖,极力压缩空间,同时又不忘暗示体积与空间层次,似与蒙德里安的“格子画”不谋而合。这样的图像看似平淡,近乎“透明”,却隐含着难以言传的孤独感,亦似在体现凛然的“硬骨”。石涛的画则以墨、线、色、点交织成意味悠长的抽象画。比如他的 《山亭》,用寥寥数笔的线条画山,接近抽象,又最低限度地保留了形象符号,清冷如冰山,“万古寂寞”大概就是这个样子。韦羲说,“每一种绘画文明走到它的后期,总会出来这样的人,触摸绘画的边界。在西方,他们是蒙德里安和波洛克;在中国,他们是弘仁与石涛。”你可以不认为古代中国有抽象绘画,也不认为弘仁与石涛的绘画叫极简主义,但你也许愿意接受这个观点:中国古代画家已经懂得如何运用“抽象”“极简”画出宇宙的洪荒与万古的寂寞了。
“超现实”“抽象”“极简”等西方现当代艺术中的很多摩登概念,中国古代绘画已经在不自觉地运用起来
相关链接
读懂中国古代绘画,还有这些书值得翻阅
◆高居翰《图说中国绘画史》
这是一部精简、创新、又具可读性的艺术通史,自1960年首度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不断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
身为美国著名汉学家、艺术史学者的高居翰,在书中以外国人的眼光来欣赏中国名画,由100幅作品串起对画史的解说。这本书的写作特点是直接从对画面的观看和体验入手,带领读者进入绘画史的理解,而不是套用文字记载的生平、风格等等来进行概念性的描述。作者融合了西方汉学及艺术史的方法,以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讨论和分析了中国绘画史的衔接与转变,也尝试将中国绘画的意向和含义与思想史、社会史、经济史的种种因素联系起来。
◆何慕文《如何读中国画》
这是一本汇集36幅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典藏中国古代书画的画册。该博物馆的亚洲艺术部主任何慕文在书中以博雅而通俗的文字以点带面,借对每幅画作丰富意蕴的探讨、之所以成为杰作缘由的揭示,传达一种欣赏中国书画的方式,让人看完意犹未尽。
在他的叙述中,风格、技法、象征、传统、史实和画家的个人背景,都对作品的解读有重要作用。作品选择上,时间跨越千年:从8世纪到17世纪;题材涵盖广泛:从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到宗教绘画和书法作品。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书画家有着同一个创作主旨:不仅要传“真”,捕捉物的外貌,更要传“神”,表达其内涵。
◆方闻《超越再现》
这是一部研究中国书画的断代史之作。身为美术史家和文化史学家的方闻,在这本书的撰写体例上改变了以往以朝代更迭为次序的书画史写作模式,而是以一个画种的发展来予以整体性和连续性的论述。
全书时间跨度从唐代到元末的七百年左右,除书法之外,它所涉及的绘画门类和画派有人物画、山水画、院体画、文人画、佛道宗教画等。书中贯穿着同一个重要的主题———文人画“书画同体”观在中国书画史上的精彩表现,即一代又一代文人书画家和少数职业画家如何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再现和转换自己的艺术理念。
◆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
这是一部完备、全面、颇具规模的关于中国绘画发展史的学术专著。王伯敏既是徐悲鸿的研究生,又是黄宾虹的弟子,花了数十年时间撰写美术界所迫切需要的美术专史,把我国美术史的研究推进了一步。书中论述了自原始时代以来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从古老的岩画到商周陶、玉、青铜器纹饰,从唐代敦煌壁画到元明清文人画,作者对画事、画家及画作均做了系统评价,涵盖卷轴画、岩画、壁画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