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报讯(记者 荀觅)日前,由北京市文联、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纂的《不能忘记的乡贤》和《铭记家训》正式出版。近日,“乡贤与家训的当代价值研讨会”就围绕书中涉及内容组织专家学者展开讨论。
《不能忘记的乡贤》和《铭记家训》通过查阅文献、民间征集与田野调查三种方式,广泛搜集资料,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深入挖掘了以乡贤、家训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指导意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肯定了两本书出版的意义。他表示,要用今天的、当代的观点去整理和研究乡贤、家训文化,“在乡贤的界定上,不仅要看当时官方和士大夫撰写的文献材料,也要看老百姓在多年以后的实际评价;不仅要看到他们生活的时代对于乡贤的评价,也要看到很多年以后对于他们的评价。而在家训的整理上,既要关注名人的、公开的、经典的儒家伦理式家训,也要关注普通人的、私下的、多样化的家训,避免单一化、同质化。研究要注意与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通过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文化,反映出时代的复杂面貌。”他强调,揭示乡贤和家训的当代价值,特别要注意避免“简单地拿来就用”。只有通过扎实认真的研究,探索出乡贤、家训发挥作用的文化机制,并结合当代文化发展的实际,才能在新的时代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乡贤家训文化。这样的传统文化,才有时代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