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童真与乐趣:从古画中看古代儿童的嬉戏生活(2)

2017-05-18 09:45 光明日报

来源标题:童真与乐趣:从古画中看古代儿童的嬉戏生活

老少同乐的嬉戏

在大人眼里,儿童的游戏富有想象与乐趣。趣味横生的游戏,如磁场一般吸引着成人全身心地投入。如老年杨万里在庭中看见孙儿玩泥巴、石头、叶子等,兴致一来便加入游戏中,还以《幼圃》为名记录之,“寓舍中庭劣半弓,燕泥为圃石为墉。瑞香萱草一两本,葱叶蔊草三四丛。稚子落成小金谷,蜗牛卜筑别珠宫。也思日涉随儿戏,一径唯看蚁得通。”与伯勤等人同登南溪,“蒙忪睡眼熨难开”的诚斋“偶见儿童聊与戏”时,便情不自禁地加入儿童的游戏,还成功地“布衫青底捉将来”。陆游也喜欢与儿童打成一片,他要么“且伴群儿斗草忙”,要么“坐消长日事儿嬉”。杜甫亦是个老顽童,和妻儿泛舟溪上时,由于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之中,以至于“翻倒荷芰乱,指挥径路迷”。

 

稚子们喜欢模仿大人的各种活动,如杜甫的小女,“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施肩吾“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她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范成大在其《四时田园杂兴》中记录下了儿童们模仿大人劳动的一幕,“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此外,古代艺术作品中亦有大量名为“婴”,实为“孩”的婴戏图。绘画如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金廷标的《婴戏图》、李嵩的《市担婴戏图》、佚名人士的《小庭婴戏图》等;雕刻如北宋磁州窑童子蹴鞠枕、牧鸭枕、垂钓枕,明成化青花婴戏图纹碗,晚明斗彩婴戏图等,都描绘了儿童丰富多彩的庭园嬉戏和郊外游戏生活。

这些诗歌、词话与图画里展现出的虽是五花八门的嬉戏,如玩鸟、戏猫、捕蝶、骑竹马、看货郎、抽陀螺、放风筝、捉迷藏等,但所有这些游戏都指向了相同的主题:童真与乐趣。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席海燕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