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盼
关键词:话剧《李鸿章对话伊藤博文》
话剧《李鸿章对话伊藤博文》,还真是一点都不掺假的“对话体”,大有《论语》学生发问、夫子答曰的古典味。不过,孔子是面对面地教育学生,唾沫星子扑面而来,但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就异常拘谨,相隔甚远,仿佛不是对话,只是两人的独白而已。可偏偏,因为时空不可思议的交汇,才阴差阳错,交织成对话。
此剧颇有一种追求简单形式美的倾向,但绝对不能称之为“抽象”。毕竟,一百年前的苦难,皆历历在目,中日两国的前世今生,亦纷至沓来。不管舞台上的人与物如何“低调”,也无法消解每一句台词所蕴含的超大信息量。虽然只是李、伊两人的舞台,但在他俩之间,既有中华民族的泪水,又有日本的狂欢,更有无数个血肉之躯在呻吟。
这狂欢、泪水与呻吟,如滔天洪水,正四处蔓延,溢出剧场之外。百年前,我们没有自己的诺亚方舟;百年之后,我们把剧场当成巨船,可环顾汪洋,我们依旧患得患失,害怕着,憧憬着——一如李鸿章那张沧桑的脸。
其实,历史反倒比话剧更具体,更有细节。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真真切切,分别在1885年、1895年与1898年有过三轮会晤。第一轮在天津,中国强势,李鸿章有底气,日本染指朝鲜的野心受到限制。第二轮,甲午交火,中国一败涂地,李鸿章远赴日本,在马关的春帆楼签订“城下之盟”。彼时,首相伊藤博文进取、嚣张,似乎无所不能,但在私人感情方面,他还是仰慕李鸿章,并叹息中堂大人生不逢时。
正因伊藤留有余地,才有了第三轮他在戊戌变法前后来到中国,与李鸿章再继前“缘”——此乃中日关系非常吊诡的一幕。仅仅三年前,“马关条约”的耻辱,叫中国人视日本为世仇,但此刻居然进入蜜月期,亲如兄弟——中国意欲聘用伊藤为变法的总顾问。
作为两国的顶尖政治家,李鸿章比伊藤博文年长近20岁,可这并不妨碍他俩惺惺相惜,引为知己,似乎“春帆楼”上的唇枪舌剑,还有李鸿章脸颊上挨的那颗子弹,皆非事实,只是传说而已。伊藤博文甚至较为真诚地认为,中国强,日本才能强;中国好,日本才能好。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这第三轮会面,几乎算是多年未曾谋面的老友,再次紧紧握住了手。
历史近乎荒唐,而话剧也非常尊重历史。不过,话剧毕竟是艺术,李与伊藤的第三次“对话”,被改到了稍晚两三年的《辛丑条约》签订时期。
此戏的编剧用“对话”的形式探讨中国近代史,并引发国人对当下改革的思考,自有对历史的认知。但编剧本人也觉李鸿章及其所处的时代,太过于艰难与复杂,成一出话剧有些力不从心。